从山西省政府获悉,经过多年努力,山西省农村能源发展呈现出由小型户用向大中型整村共用转变,由单一沼气向秸秆固化气化、太阳能、浅层地热利用等形式转变,由注重生活用能向生产生活用能等领域综合利用转变的崭新特点,全省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加快转型。
2010年,山西省共建设大中型农村新型能源项目150个,投资总量和受益农户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累计建设大中型农村新型能源项目234个,户用沼气等小型项目5万个,受益农民20万人。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村地区煤、油、电、气等优质商品能源利用率虽增长了14.3%,但其总量仅占农村能源消耗总量的19%,农村优质能源利用率仍然很低。山西省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发展秸秆固化气化等生物质能源优势明显,但农民使用传统的单体灶平均热效率仅为12%左右,生活能耗冬夏平均仅为22%~23%。而伴随中心村、小城镇和畜牧业的加快发展,集群化新型农民住宅、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和小区在山西省各地不断涌现,农户急需使用清洁能源,大量的畜禽粪便也亟待无害化处理。这一切,都需要以大项目来撬动农村新型能源的提档升级。
为切实加快农村新型能源建设这个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为农民办好事实事的民心工程、改善农村环境的清洁工程的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农村能源建设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因地制宜地确定了立足资源多元化利用、依托大项目规模推进,走技术集成化、规模集约化、效益综合化的科学发展之路。科学调整了发展战略与主攻方向,下大力气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秸秆气化、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太阳能、浅层地热、燃池等清洁能源的多元化利用。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能源项目建设遍地开花,多方参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各种模式的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建设覆盖所有市(地),在近百个县(市、区)的1200多个村展开。
这些项目显著改善了当地“脏乱差破”的农村环境,一次性解决了农户做饭、取暖“两把火”问题,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重效应,有效破解了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无害化三大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由于地处高寒,山西省一些地方冬季寒冷,为沼气利用带来诸多难题。为了让广大农民都能舒心地用上新型能源,“十一五”期间,山西省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探索了太阳能沼气、沼气提纯罐装、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加工、户用高效节能炉具、地热能利用等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推出了多种农村新型能源利用模式。
新的“用能”模式,不但让山西省丰富的秸秆、稻壳等农村废弃物高效利用起来,解决了农村传统“用能”问题,更对农村生产方式和组织机制起到了积极的变革作用。通过沼气综合利用,全省涌现出一批集多种能源技术于一体的生态家园富民小区;以新型能源利用为纽带,还形成一批合作化组织,甚至培育了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