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惠农工程
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时间:2011-11-19 08:44:10来源:作者:战狼
   正值秋收时节,从相关部门传来了好消息:综合实打实收及各部门测产情况看,今年我省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今年,中央和省安排各项粮食补贴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情部门统计显示,我省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稳步提高,其中玉米种植面积约比上年增加15万亩,已连续11年保持增长。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空前高涨。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制约,科技人才、信息、技术、物资一直难以真正到达最需要的农村,形成了“最后一公里”的鸿沟。   为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业部自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我省实施了科普惠农计划,解决了公共科技信息的进村入户问题。特别是山西农科110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家开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家与农民面对面、零距离的指导服务。      呼叫110  专家送上门     6月26日晚7时,忻州市五台县耿镇农民向农科110打来电话,称他们附近一带玉米大面积发生一种不明虫害。通过电话交流,专家也感到问题的陌生与严重性。农科110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次日一早便安排110专家、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张中东赶赴现场进行诊断,在仍然无法确定虫害类型的情况下,又再次派出省农科院植保专家董晋明研究员深入会诊,同时通过报纸、网站等媒体向全国农业系统发出寻诊信息。   此事迅速引起了国家农业部和省领导关注。7月1日,农业部选派两名植保岗位专家火速赶到山西,与农科110专家深入现场紧急会诊。经过各级专家多次研究,最终确定了虫害的特性,及时控制了虫害的蔓延。   2005年,省科协联合省财政厅启动了“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惠农行动计划,解决了公共科技信息的进村入户问题。然而,由于受时间、空间限制,难以在解决农民具体科技难题的速度上迅速跟进,不易解决不同地域农民个性化科技需求的问题。山西农科110应运而生。   2007年3月,山西农科110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家开通。这一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和专家搭起了一座“连心桥”。    农科110聘请有省农科院、省农业厅、山西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所的百余名农业专家,并在全省开通统一的服务热线96110,农民点题,专家服务。   “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全天候接听,24小时内答复”。中心接到热线后,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电话咨询解答服务、Internet网络远程视频会诊服务、专家现场指导服务、媒体点题服务、物流配送服务五种形式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2008年开通的三农手机报,分门别类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的技术指导。   介休市张兰镇主要栽培种植西瓜,但近年来当地西瓜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瓜的积极性。今年4月22日,介休市科协打来电话,希望在今年的西瓜播种之际,专家能实地为农民做技术指导服务,克服这一问题。4月24日,农科110专家、省农科院老专家赵廷元前往当地,就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向瓜农做了详细的指导,确保了200余户瓜农的正常播种。7月中旬传来消息,今年当地的西瓜生产获得了好收成。   据统计,农科110服务热线开通至今,已累计电话接听解答农民疑难26万余人次,专家远程视频会诊2.3万人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家与农民面对面、零距离的指导服务,成为我省解决农民科技难题的重要平台。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在视察农科110服务中心后,盛赞其为“服务三农的创新之举”。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太谷县科普惠农服务站考察时,称赞其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解决了农村一件大难事。       惠农服务站  服务在身边     10月12日,阳城县次营镇农科110服务站,站长赵新荣拿着几穗颗粒饱满的玉米棒,正向几位农民讲解。   服务站去年建成以来,已在全镇发展科普惠农绿色通道工程会员200多名。赵新荣从中挑选了20人组成“统防统治专业服务队”,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全程免费服务。   黄甲村农民杜云平承包着200亩旱地玉米,平均亩产可达600公斤以上,亩纯收1000元。“以前产量也就三四百公斤,收入二三百元。主要是品种差,不懂技术,不会管理,没效益。” 杜云平告诉记者,现在服务队物资、技术送上门,省钱、省力,管理规范了,产量提高了。   晋城市农科110服务中心主任李少君介绍说,目前全市五县一区共建起基层服务站38个,发展科普惠农会员2000余名,农信员600余名,覆盖全市一半多乡镇。   针对我省山区多、农户经营分散、技术推广成本较高的实际,农科110通过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将体系建设向全省纵深推进。目前,已在全省建成各级基层服务站1000多家,同时向基层增聘各级乡土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加盟农科110专家团队,增强基层组织技术力量。   应县龙泉村农科110服务站是全省开通较早的一个基层站点。2008年初,龙泉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胡萝卜协会通过农科110网站提供的信息,从国外引进一批优质胡萝卜品种,在农科110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全村胡萝卜创下历史最高产量,并通过网络将胡萝卜远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全村农民户均增收3万多元,成为全省闻名的胡萝卜第一村。尝到科技致富甜头的龙泉村农民,争着搭乘农村信息化高速快车,很多农民自费购买了电脑,用上了宽带网。   基层推广体系如何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农科110创新机制,采取政府支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为38个站点配备了专用服务车辆,同时为千余家服务站安装了电脑、科普电视机顶盒、可视电话、农科110专用电话,以及LED电子显示屏等服务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基层服务站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   最后一公里 服务全方位     9月,是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时节。应山西农科110的邀请,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农科110专家高志强专门赶往太原,到农科110服务中心通过科普网络电视为全省农民朋友做了一期关于小麦科学播种的专题技术讲座。   这是山西农科110结合农时和农事生产热点问题,邀请专家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等面向全省农民朋友开展的一次技术专题讲座。从2007年9月至今,农科110连续开展这样的讲座已达170多次。   高志强说:“农民渴望技术,需要技术。我们在实验室和实验田里的科技成果要转化,实现技术和生产的无缝对接,就要带着技术、带着观念走下去,加强对农民全方位的培训,并建立示范基地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提高效益。”   农科110充分利用科协的人才资源和丰富的科普载体,联合社会力量,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手机等先进媒介与媒体,大范围、多渠道地在全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快捷、省时、高效的培训模式。截至目前,我省已11万农民直接接受了远程培训。   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民的投资成本,从2009年11月开始,农科110和科普惠农服务中心的农产品渠道管理部,通过建立农产品示范基地、构建完善的优质农资物流配送体系等措施,在为农民做好技术物资供应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做最权威的农产品销售策划和品牌定位指导,大大缩短了农产品流通环节,减少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营成本,实现了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运行服务模式。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任重道远。省科协党组书记杨伟民表示,转型跨越发展,农村是重头戏。省科协将继续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与财政、移动、邮政、农行等合作,探索一种“协会+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开展把知识、信息、服务传播到农民中间,同时把农产品带到城里的双向服务。在省委组织部的支持下,依托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把科普惠农服务站覆盖全省18000多个行政村,让更多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山西日报》记者  王建科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