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恩施枫香坡,一个很有名气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在百度上搜索,可以找到十多万个相关结果。包括各大新闻网站上的报道,一些旅游网站的推荐文章,还有个人博客上面的游记,甚至还有以枫香坡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文章。它的名气来自于成功,乡村休闲旅游的成功。从2007年为游客送上第一杯拦门酒开始,在农业部、省民宗委、市委市政府等的呵护下,在芭蕉侗族乡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枫香坡已香了5年。从游客量看,今年已接待1.67万人次。从农民增收上看,从2007年的2400多元增加到2010年的5200多元。这个景象,好像枫香坡的茶园,将会永远是一片葱绿。然而,记者在探究枫香坡的成功秘诀的时候,枫香坡的策划和实践者们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看到了危机,并有了处理危机的思路和行动。而这种冷静的思维方式、超前的思想和说干就干的工作作风也正好反证了枫香坡过去的成功,并给予了;香飘万里;十足的信心。
站在踩歌堂上看茶园中的钟鼓楼,别有一番情趣(记者 伍功勋 摄)
;是提档升级、以点带线促面的时候了。;
记者 周诗泉 通讯员 谭大伦
;枫香坡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的目的在于推广。如今,示范已经成功,是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时候了。;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戽口村接待上级领导视察的乡党委书记徐卫对记者说,;而且,这个示范点也要提档升级。;
;为何要提档升级,如何以点带线促面?;记者问。
;一般来说,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黄金期只有5年左右,枫香坡已经有5年了,现在还在保持好的状态已经是一个奇迹了,但并不能保证这个奇迹一直持续下去。况且,枫香坡目前就是以农家乐为主,这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初级阶段。;乡长杨帆接过话头。
据介绍,枫香坡虽然人气很旺,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侗族文化大众化不够,仍然以展览和表演为主;道路不能满足旅游大巴通行需要,制约接待旅游大团的业务发展;乡村意境打造还不够,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的设施还不齐全;参与旅游业务的农户还不多,共同致富以及利益协调分配的课题还没突破;旅游经济发展形式单一,农家乐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等等。
;在提档升级的基础上,我们正在由点到线,打造百里恩施玉露生态休闲走廊。;徐卫说。恩施玉露生态休闲走廊,枫香坡只是其中一个点,其他的点还有九道水、筒车坝、唐家大院、戽口、黄连溪、灯笼坝、硒都茶城。这些点相连,形成一条环线。
记者发现,很多点早如枫香坡一样小有名气,如戽口的侗族民居,其美图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点击率。灯笼坝是新农村建设的老典型,其茶叶产业打造宝刀未老。还有唐家大院,那独具特色的民居与一段贺龙元帅的故事,古老而生动,总是让人津津乐道。
百里长廊,差不多把芭蕉大部分村庄都圈进来了。看得出来,该乡其实是按照恩施市委、市政府有关建设八大生态走廊的统一部署,以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为引擎,通过整合旅游要素,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侗乡特色民居建设,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合一,使芭蕉成为;绿色侗乡、人文侗乡、幸福侗乡;。;我们还是请做枫香坡整体规划的三峡大学来做休闲长廊的整体规划,但长廊的规划是按4A级景区来做的,档次比枫香坡要高得多。;杨帆说。
记者走在建设中的筒车坝连接209国道的道路上,明显感觉到比枫香坡的路更宽更平,戽口谷底小溪上面建起的一个个风雨桥也显得别致有味。但是,在旅游市场细分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如何以差异性取胜,仍然是只能在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
该乡的想法是以良好的茶产业作基础,以丰厚的侗族文化为支撑,以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来适应多元化的休闲旅游消费市场需求。这些方面,单独一个可能容易复制,但有机结合、统筹协调难以模仿。而这,正是该乡实现差异性的有效途径。
;打造这条生态走廊,有什么难处?;;我们有上级党委、政府一如既往的倾力支持,有良好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有成熟的运作经验,在规划的指引下,把握市场脉搏,肯定会做得更好。要说问题,主要是融资难。一方面要依靠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招商引资。我们相信,市委、市政府会加大对恩施玉露生态走廊的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我们要以项目为抓手,招大商,引大资。;
在戽口农家乐,吃着喷香的腊蹄子火锅,欣赏着几十年前看到过的火炉子,似乎感觉到枫香坡的香味已经飘到这里,而且更加香甜、迷人。
侗乡文化是灵魂
记者 岳琴 通讯员 尹文平
到枫香坡游玩,首先要过一座风雨桥。从这里开始,便进入侗族文化的原生态博览馆,并且很立体化,既有看的,也有听的,还可以亲自体验。
过风雨桥,扑面而来的是一座高耸的门楼,精雕细琢、古色古香,上书;侗乡第一寨;几个大字。
正当大家津津有味地欣赏门楼的时候,一阵悠扬的歌声伴着芦笙传入耳际,只见在寨门处早已有了一群着侗族服饰的男男女女抬着一根鲜竹竿扎着红绣球横在了面前。哦,这便是枫香坡的拦门酒了。
眼前,碗是土碗,酒也是自家酿的;土酒;。;快喝拦门酒!;侗家妹子眼睛里闪烁着希望与灵巧。
此情此景,撩起了游客们的兴致,男人豪饮,女人也会一边笑一边轻呷一口。;有意思,有意思。;大家快步踏入寨门。沿游步道拾阶而上,突然发现两边栏杆上刻有许多侗族习俗的文字。导游介绍说,这里便是枫香坡的侗族文化长廊,从宗教文化到饮食文化不一而足,游客可以在这里完整地了解侗族民族文化。边走边看,一会儿被一幢侗族人家吸引,一会儿被一座侗族鼓楼拉住脚步。
一条曲径通幽处,幽处自有佳景来。一面栽满绿茶的山坡上,依次坐落着侗族文化馆和萨岁祠。文化馆陈列着侗族日常生活用品,有打桐油的竹筒壶,有已经绝迹的油伞,甚至连炒菜用的锅碗瓢盆都一一陈列在其中。侗族文化馆旁边是一个露天的游乐场。游乐场上设置有秋千、刀梯、跷跷板等游乐设施。我们到时,一群本地和外来游玩的孩子们正荡着秋千,骑着跷跷板,不时还唱上几句;请喝侗乡罐罐茶;,嬉笑声、歌谣声,悠扬飘向远方;;萨岁祠是供奉侗族;萨母;的地方。侗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相传,远在母系时代,;萨母;为保护族人的安全,跳崖身亡。
在林间小道上转来转去,就转到了踩歌堂,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这里将会上演一场由当地农民艺术团演出的侗族歌舞。当然,如果组团来旅游,还可以演出专场。
说起这台歌舞,芭蕉侗族乡乡长杨帆告诉记者一个故事。他说,2009年有一段时间来枫香坡游玩的人一下子减少了。查来查去,其他的方面都没变,就是这场歌舞变了,演一场戏要600元,由于没有出处,就没有正常演出。于是决定迅速恢复,由乡财政每场补助350元。这政策一出台,游客立即大量回流,枫香坡的人气又旺了起来。
;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真是有切身体会。;杨帆说。
按乡党委、政府的思路,枫香坡要提档升级,其中文化占有很大分量,要把老祖宗的那些已经锁进柜子里的文化重新拿出来,融入到枫香坡日常生活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众化。
枫香坡的饭菜真香
记者 何冶 通讯员 尹文平
侗寨美食多,吃在枫香坡。只是,这一吃,就吃活了枫香坡的一条农家乐产业链。
走向枫香坡的一家农家乐;;侗族人家,只见竹林与古色古香的木质楼阁相互映衬,不知是阁楼增添了竹林的清幽还是竹林为阁楼平添了雅致。蜿蜒的山间小道一边涤荡着尘躁,一边阐释着曲径通幽的意境。
步入院坝,发现这个清幽的地方真热闹:三张长方桌一拼,七八个客人正在那里就着茶水和瓜子闲聊;一边的几张方桌旁,几个客人正用;车;、;马;、;炮;杀得痛快;隔着几块小菜园,几位游客正在;茶圣;陆羽的雕像下合影留念;凉亭下,几个摄影爱好者也许被眼前的山水迷住了。
几位侗族妹子着一身古朴的侗装,见有客人到,热情而大方地打着招呼。谈话间,一杯热茶已递到手中,让人顿生暖意。
来侗族人家当然是为侗族人的家常美味而来,乖巧侗妹立刻开始推介:;青菜早上刚摘,酸菜在坛子里泡得正好,土鸡正在圈中转悠,自家炕好的腊肉也还多,您儿要来点儿么子?;
;他们吃的什么?;记者指着院坝里的客人问。
;他们都是一起来的客人,都吃土鸡烧腊肉。;侗妹答。
说话间,主人来了,她叫罗千春。她说,2007年开业的时候,就本着要做就做特色的理念,舍弃了当时流行的洋房式建筑,在政府的引导下,盖起了地地道道的侗族木阁。并在;越土越好;的特色理念下,采用了侗族流行的;合拢宴;,喝酒用土法烧制的窑碗,坐的是长条凳。
这一土,还真土出了名堂,慕名而来的客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枫香坡大大小小十余家农家乐,去年共实现营业收入800万元。;枫香坡;茶花山庄;农家乐的负责人马素娥说。马素娥不仅把;茶花山庄;经营得有声有色,还能唱会跳,担任了枫香坡农民艺术团团长,也是枫香坡乡村旅游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为了保证农家乐健康发展,这里在几年前成立了合作社,一方面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组织各家农家乐交流、学习厨艺等方面知识,另一方面发挥市场监督作用,遏制欺客、宰客和恶意竞争等现象。在此之前,乡政府成立了管委会,对这里的发展进行指导和管理,直到合作社成立后才撤销。
;我们刚刚组织了去云南大理的考察,这不,我前脚刚回来,后脚就遇贵客上门了。;马素娥笑着说。
看着能说会道的马素娥,记者好像明白了枫香坡农家乐回头客多的原因。
;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品茶。;
伍功勋 通讯员 谭大伦
去枫香坡玩,从州城出发,不到20分钟便到了,但见片片翠绿的茶园掩映着灰墙白瓦、翘脊飞檐的农居,与低吟浅唱的林间小溪相映成趣,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好一派休闲游玩的去处。有同行便打趣说,这是;市外桃源;,引来一片共鸣的笑声。
冬季看到这大片大片的绿色,着实舒服。走在茶园小道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不时采几片嫩叶放进嘴里咀嚼,品味着那份清香,真想让时光停滞。
;茶还是要喝才过瘾。;有人说。于是,在侗族文化博物馆坐定,主人非常热情地招呼我们,并问我们喝点什么茶。既然到了恩施玉露的故乡,那就喝点玉露茶吧。主人一边泡茶,一边介绍:;恩施玉露具有特定的茶叶形状,修长,两头微翘,叶片外卷,光滑油润,色泽苍翠润绿。闻味清馨香馥,隐透一丝茶辛。因为是蒸青工艺,这种味道还是很好辨认的。此茶冲泡水温不可过高,80度至85度即可。;
随即,主人便为我们表演起来,温壶,烫杯,装茶,高冲;;但见玻璃杯中,干茶渐吸水份,缓缓落入杯底,水泡点点,叶展初开,尤其出彩的是叶脉上的条纹,嫩黄纤细,煞是可人。轻摇杯盏,杯底茶味上浮,一股馨香不同以往,从杯底翻滚出来,清正爽醇,自然之味。
轻酌一口,滋味相当醇和,没有过多的异香,尽是茶叶本色之味,一丝清苦之后泛起阵阵甘甜,口腔之中、舌苔上下无比清爽。
导游介绍说,到枫香坡来玩,就要体验;穿一身侗乡衣、当一天茶乡人、试一回传统活、看一台民族戏、品一杯富硒茶、吃一餐农家饭、歇一稍风雨桥、宿一夜侗家寨;的快乐。看来,我们才体验了;八个一;中的一个。
;先把这一个体验好了再说。;有人提议。据了解,枫香坡有茶园300多亩,来这里旅游,可以下到茶园里亲身体验如何采茶。采了鲜叶以后,还可在茶坊师傅的指导下动手做茶,身临其境地了解恩施玉露、恩施剑毫是如何制作出来,最后将自己做的茶带回家品尝。
来到茶坊,一冯姓老人便为我们一边介绍一边表演起来。他说,恩施玉露的传统加工工艺为蒸青、扇干水气、铲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拣选七大步骤。只有按照这个工序做出来的茶,才别有味道。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也又搓又揉起来,虽然做得不怎么样,但感觉别有其味。
看茶、采茶、做茶、喝茶之后,一位同伴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品茶。;
当然,让游客体验茶文化,只是增加枫香坡旅游的看点,并不会带来多大的直接效益。直接效益还是向茶厂卖茶叶,听说现在一亩能卖5000多元。所以说,让茶文化变得纯粹一些,与侗族文化、农事体验等一起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真的很好。
事实上,正是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枫香坡已经成了集山水旅游、田园观光、文化娱乐、农事体验、侗家餐饮于一体的人间天堂。难怪于丹来到此地后说,恩施人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