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为解决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的建设规模小、设施分散不配套等弊端,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按照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分批次分阶段开展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力求经过若干年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山东省沂源县跻身全国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行列后,2012年度项目经过150余天高频率、高强度奋战,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建设任务。在春灌的关键期,当地果农已逐步开始受益,更预示着这个山区县农田水利正迎来重大变迁。
林果业面对水瓶颈
山东省沂源县是一个纯山区农业县。近年来,为了山里农民致富增收,沂源县委、县政府立足大山做文章,把林果业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走出一条兴林富民的成功之路。如今,全县粮经比例已调整到1:9,其中林果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培育出了奥运果、全运果、世博果等知名林果品牌,跻身于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全国无公害果品生产示范基地县,成为全国果品市场主要供应地区之一。林果业发展成为沂源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发展林果业离不开水,而山区普遍缺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沂源又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号称山东屋脊,境内无客水注入,水资源尤显短缺。另一方面,这个县的原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偏低,老化严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再加上沿袭了多年的传统农灌模式,水的问题成了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拿该县张家坡镇来说,相比其它镇还有点先天的便利条件,因为红水河就从该镇穿过。即便这样,过去农田灌溉依然是个大难题。红水河并不是长年有水,一年中断流的时间居多,汛期水量充足,也只是过境而已,根本留不住。果农们整日守着红水河,却常常为浇地发愁,每到灌溉时节,他们只好全家出动,在河边安上柴油机和抽水泵,再扯上几百米长的水管子,才能将水引到果园里来。浇灌果园费时、费力又费水。我家这二亩果园,浇一次要花一百多块钱。张家坡镇河东村果农张传旭告诉记者。
现在大不一样了,&lsquo自来水通到了果树底下,浇起来非常方便、省事。同样还是那二亩果园,浇一次花不了过去一半的钱。张传旭高兴地说。记者在张传旭家的果园里发现,果树灌溉着实新颖:一根软塑管通到了果园里,软管上有好多个支管,末端有一个小喷头,直达每棵果树的根部,细水长流,不一会儿工夫就浸湿了树下的一大片土壤。原来,这种小管出流引水方式只是与自来水有点相像,其实是张家坡镇在项目建设中推行的一种微灌技术,是高效节水灌溉的新方式。
小农水走进大山里
如何将河水甚至雨水等存住、攒起来,进而解决水源问题?随着国家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山东省沂源县水务部门沿河修建了一个个蓄水池,地下铺设PE管,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区域,把河水或贮存的水直接引到果园,在果园内推行小管出流微灌技术。另外,安装了提水、扬水设备,同样借助PE管把水源送到山顶。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实行了统筹治理,把水拦起来,解决农民一家一户灌溉难问题。张家坡镇水务站站长杜爱国介绍说,现在,全镇所有的果园都有了这种新型灌溉水源,项目不用农民掏一分钱,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