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资讯
陈国富:没觉得冯小刚演技厉害 但期待老炮
时间:2015-11-18 13:29:47来源:新浪娱乐作者:

360截图20151029130043107.jpg

  “我没有觉得冯小刚的演技多厉害,真的。”没看过《老炮儿》,对于冯小刚原来客串的角色并不赞同,谈到小钢炮过往的演技受到他人夸赞时,陈国富如是说。

  当时距离第52届金马奖公布结果还有15天。今年北京的第一场雪正在窗外飘飘洒洒,气温骤降到2摄氏度。而这位生于热带台湾小城的57岁男人则刚结束室外慢跑,从头到脚是全套运动卫衣、运动裤和运动鞋,都是奥巴马亲睐的品牌。

  作为华语电影代表性人物之一,陈国富30余年来保持的正是这一形象:尖锐坦率、跨越差异,以领袖姿态、甘冒巨大风险一路前行。凭此,他早已得到了“金牌推手”兼成功导演的双重美誉,哥伦比亚亚洲区制作部总监和华谊总监制等煌煌高位,以及累计在他功劳簿上近50亿人民币的巨额票房。但是这次,他的决定不仅带不来上亿票房,还劳心劳力、风险惊人。

  10月初,金马奖组委会宣布将由陈国富来担任本届评审团主席。这一领导17位评审选出金马获奖者的职位,听似高贵,其实无异于烫手山芋。连谦谦如玉如李安,也不禁在任职时抱怨“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现今金像奖日益式微,内地电影奖项不成气候;华语电影界众望所归的唯余金马,后者因而注定无法左右逢源。

  仅在2014年,惜败于台湾演员陈湘琪的巩俐便“炮轰”金马不专业;同时台湾媒体则批评金马将多项大奖颁给内地电影,不鼓励本地电影。为缓解压力,当届评审团主席陈冲不惜违背原则透露了自己的投票方向。金马执行委员会主席张艾嘉更是形容,评审们是“冒着生命危险拿出”获奖名单的。

  到了今年秋冬之交,又一张精彩的提名名单循例亮相。光是提名最佳剧情片的五部电影,就描摹了华语世界中五个差异极大的地区和时代——今天的台北、世纪之交的香港、唐代的何朔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藏区和未来的山西汾阳。一只重3.4公斤的青铜贴金飞马奖杯,又将承载起沉重的疑虑和思考、期待和失落、猜测和口水仗。而无论结果如何,领衔投票评审团主席都难免成为众矢之的。

  因此,我原来以为入世已久的陈国富在谈论金马时会言辞谨慎、语言泛泛。事实证明这个预判错得离谱。不论是对获提名的好友的昔日演技,还是两岸三地电影工业的积弊和愿景,这个灰白了头发的导演都切入得毫不留情。最后还一口气向“IP论”连发十问;其寸土不让的气势,依然有三十年前坚持与胡金铨等争论的余影。

  不过,在极少时候,他也会死死扳住椅子的扶手、垂下头陷入苦思。此刻,高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三张珍版海报——《玩乐时间》(Play Time ,1967)《捉贼记》(To Catch a Thief ,1955)和彭浩翔亲自监督装裱的《放大》(Blow-Up,1966)——就像在居高临下地审视他,看他能不能顶住风雨,呈现出一份称得上“独立、公正”的金马奖单。毕竟,不论是对已占据至高地位的金马,还是繁荣与危机并存的华语电影,这评判都是再进一步的必经阶石。

  我不做评审三十年 然后懂得金马的意义

  新浪娱乐:这是30年来你第一次担任金马奖评审,而且是评审团主席。以往为什么没有担任这类职位?

  陈国富:我一直觉得当评审蛮烦人的。——原本你自己就可以决定要喜欢哪些电影和演员,不需要跟别人商量。而要做评审,你觉得哪个好还不算数,得说服别人,要不然你就等着别人说服你吧。说是大家辩论,其实就是一种打架;貌似很文明,但是对我来说那不文明。它不愉快,因为它最后要有一个结果。

  三十多年前我给金马奖当过一次评审。那一年张毅导演的《我这样过了一生》得的最佳影片,侯孝贤也有提名。我那时很年轻。其他评审中有胡金铨等大导演,我就特别不忿,跟他们意见都不一样。最后好多项投票我都以弃权表达抗议。事后我也觉得自己幼稚了,但当时就是不太高兴,我发现自己不是群体合作性很高的人。刚好,以前多少也有作品参与,没有担任评审的资格。

  今年的作品刚好来不及参加金马的评选。所以我也没有理由去推拒(担任评审)。另外我觉得,几十年来我们从电影这个大家庭里得到了创作的机会、生活的改善。这次去肯定其它的同行、给出时间用心去看他们的电影、跟别人很严肃地讨论,也是一种回馈和付出。不过这个原因我不太会去强调,因为说出来有点肉麻。

  以前我很害怕那种热闹的颁奖礼——所有人要穿正装进去,在那坐很久,就看那些很难看的节目。但后来我觉得,不管关不关注、得不得奖,我都要支持这样的活动。为什么?因为在我们这个行业,平常就是明星、名导在走红毯、代表我们的作品。而在金马奖,很多幕后工作者也穿正装去走红毯。虽然看直播的观众不认识他们是谁,只是希望他们赶紧过去,但这让他们受到了肯定,他们会觉得:我也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也有机会上台去感谢我的家人、师父、投资人。所以这样一个活动,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正面的。

  不知道为什么,有一天我就突然改变了对这些活动的看法。我觉得是我自己成长了。

  新浪娱乐:作为评审团主席,颁奖前日程安排是怎样的?

  陈国富:接受组委会邀请后,我就尽量避开今年提名的电影不看,等到10号以后到台北集中看片时再看,以保持初次看的感受。到时连着10天都要看片,每天看4部电影,刚好把所有提名影片都消化掉。

  我有时候看着那日程表就会想:以前李安和刘德华那些评审主席为什么不去拍戏,不在家写剧本,跑去担任金马奖的职位?我觉得这说明金马奖还是有它的魅力吧。

  不过,听说李安后来带了一个跳绳,看片的时候就运动一下。

  新浪娱乐:去年张艾嘉说,一些评审“是冒着生命危险拿出今晚名单的”。你能感受到这种舆论压力吗?

  陈国富:我本人应该比较没负担。我的团队协调性差,在业内也没有太多的结交。所以要砍头应该不会砍我的吧?如果我平常一直跟你交好,说什么“两肋插刀”、“义不容辞”,结果评奖时完全把你摒除在外,你当然会觉得我也太黑了。但我不会让人有这种期待。

  新浪娱乐:从今年的金马提名,能够看出从去年到今年台湾电影的发展状况吗?——为什么你叹气啊?

  陈国富:因为我就在想电影节的时间结点的问题。像戛纳有时也烦恼:因为年初就得截止选片,有一些特别想要的片子因为赶不及这个节点,就被威尼斯抢走了,诸如此类。金马奖当然也是这样,有些年份送片竞争非常激烈;有些年份你会觉得有一点点冷清。那你说,这能与电影工业发展状况去做比照吗?我觉得也很难说。

  我觉得,这几年中国内地的国产片也面临一种危机吧。市场扩张的程度确实高了,从业人员的工作机会和所得也多了,投资人也更兴奋了,等等。但在整个国际影坛中,国产片的艺术成其实是缺席的。评奖本来就应有勇气去鼓励前沿的实验和创作;如果奖都给那种票房最好的大片,那就没必要发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收钱了,钱也是“奖”。

  所以评奖机制需要平衡热闹与冷清。如果我被你这部有诚意、实验性的电影打动,我就在这个平台给你一点肯定。这种评奖名单,很难用来说明电影工业的发展。当然,我自己个人还是希望,金马奖对于那些专业的、技术性的工作能给予更多的重视。因为我自己是实务工作者,比较重视这个问题。

  新浪娱乐:所以金马奖一直注重发掘文艺片、小众影片、区域性影片。比如这次拿到九个提名的台湾电影《醉。生梦死》。

  陈国富:我觉得任何的有份量的评奖,都应该具有挖掘和介绍的功能。如果它永远都在肯定那几个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的大师,那这些电影节是失职的。比如说所谓的三大电影节,我们对入围它们的电影就会多一点关注。往往我们事先也没有听过最后得奖的那些电影,也不知道那些导演是从哪儿来的。作为一个影迷,我自己也常常能从这个渠道发现好多好的电影跟作者。所以我觉得这个不是什么大众或小众,独立或主流,又或者是商不商业的问题。

  影迷自己可以决定如何去跟电影节互动。比如某个电影节老选那种闷得要死的电影,我们都看不下去。那观众下次就不关注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互信的机制吧。

  如何打通两岸三地的任督二脉?别关起门自嗨

  新浪娱乐:现在,金马奖面向整个华语电影,又被本地舆论要求鼓励台湾电影,以往也常常因此引起两岸三地的争议。

  陈国富:这种声音一定会有,也不难想象。既然金马在台湾已经办了52届,台湾的从业人员就难免觉得这是我们办出来的电影节、影展。他们发出一点声音,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从金马奖一贯的作风来看,它是不受这种声音左右的。比如,它为什么找我做主席?我在两岸三地都工作过相当久,不会有那种很狭窄的价值观。不论是做过评审团主席的刘德华、李安,还是做过执行委员会主席的侯孝贤和张艾嘉,眼界都是非常开阔的。由此你可以想象到组委会的心态。

  相比于其他华语电影的奖项,金马已经是其中价值观最前沿的。它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一起竞争的,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嗨。且不论结果有怎样的争议,它总不会有什么黑箱操作,没有沾过脏水。所以我希望它能坚持这个方向,不要走偏,不再被本土的声音干扰。这样它也许就能稳稳成为华语电影的奥斯卡吧。

  新浪娱乐:现在香港和台湾都有舆论认为,本地的电影节和奖项要鼓励本地的电影业发展。曾有人说过,除了美国以外,全世界所有地区的电影工业都需要面对“好莱坞”这个议题。那可否说:在华语电影圈,除了中国内地以外,其它地方都要面对中国内地电影业这个议题?

  陈国富:这是正常的大趋势;它既是经济上的,但也是文化上的,没有必要逃避。而且我觉得,我们应该为生为华语电影工作者/观众而庆幸。因为我们还有机会跟好莱坞一拼。要是生在非洲的图阿鲁共和国之类的地方,你们那儿就没有电影文化,你就不会拍电影,你这辈子就不会有那个机会。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
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政府网中国工信部中国劳动保障部中国商务部中国发改委中国农业部中国工商总局中国一件事三农电商平台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卫计委中国乡村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