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广告策划
广告形象的美学阐释
时间:2010-03-26 11:08:44来源:作者:李玟

  我们的时代在激剧地变化,一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是这激剧的变化本身。
  而广告则可以看作这个激剧变化的时代的典型例证。迄至今日,几乎没有人还会怀疑,广告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骄子。毫不夸张地说,广告已经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广告在当代社会的狂轰乱炸,也已经完全称得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了。也许正是有鉴于此,丹尼尔·贝尔才会有如此耸人听闻的疾呼:在当代社会,“汽车、电影和无线电本是技术上的发明。而广告术、一次性丢弃商品和信用赊买才是社会学上的创新。戴维·M·波特评论说,不懂广告术就别指望理解现代通俗作家,这就好比不懂骑士崇拜就无法理解中世纪吟游诗人,或者像不懂基督教就无法理解十九世纪的宗教复兴一样。”“广告在我们的文明的门面上打上‘烙印’”(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115—116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
  也正是因此,对于广告的研究才会成为当今学界的一大热门。不过,人们却又往往有意无意地疏忽了对其中最为深层、最为核心的问题的研究,这就是对“广告形象”的研究。但实际上,广告形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西方学者甚至称其为当代文化的中心。可以说,要弄清广告的深刻内涵,不能不先弄清广告形象的深刻内涵;要弄清广告对当代文化的深刻意义,也不能不首先弄清广告形象的深刻意义。
  所谓广告形象,完全不同于我们常说的“文学形象”、“人物形象”……它是文化工业的产物。从文化工业的角度看,广告形象指的是一种“类象”,法国学者福柯曾提出一个很有名的概念:“摹本”。“摹本”(copy)与“类象”(simulacrum)的概念相对,前者是对原作的摹仿,而且永远被标记为“摹本”。至于后者则是法国人首先使用的,指那些没有原本之物的伪摹本。它的特点是消灭掉了个人创作的痕记,人们往往强调它是不忠于原作的,但马尔罗指出,大规模的复制恰恰揭示了被人们忽视的一些方面:细部或新的角度。瑞士现代艺术评论家伯尔热指出:“我们最有力的观念已失去了它们的支撑物。复制不再像人们所相信的那样(他们从语源学或习惯汲取原则),单纯是一种重复现象;它相应于一组操作,它们象它所使用的技术一样错综复杂,它所追求的目的,它所提供的功能象它们一样多,它们使它成为一种生产……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不一定要参照原件,而且取消了这种认为原件可能存在的观念。这样,这个样本都在其单一性中包括参照其它样本,独特性与多样性不再对立,正如‘创造’和‘复制’不再背反”(转引自米凯尔·迪弗雷钠:《现今艺术的现状》,载《外国文学报道》1985年第5期)。可见,所谓“类象”意味着一种现实的非现实化,一种现实的虚无化。它不仅仅是一种音象制品,一组视听符号,它还代表着一种观念和意识对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冲击。以驰名世界的“万宝路”香烟为例:40年前,“万宝路”只是一种一般香烟,并且是女士烟。“像五月的天气一样温和”,就是它的广告辞。后来,为了提高销售量,决定把它改为男士烟,并重新选用马车夫、潜水员、农夫为它作广告,但效果还不是太理想。后来,改用了一个西部牛仔的形象:目光深沉,皮肤粗糙,袖管高高举起,露出多毛的手臂,手指中夹一支冉冉冒烟的“万宝路”,浑身散发着粗犷豪迈的气概。结果,香烟的售量直线上升。到现在,全世界四支烟中就有一支是“万宝路”。人们甚至说:要想欧洲化,需要买一辆奔驰汽车;要想美国化,则要穿牛仔裤、抽“万宝路”。现在仅“万宝路”的牌子就值3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万宝路”的内涵并没有变,被改变了的只是它的广告形象)。
  广告形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人类社会在走向市场经济社会的时候,存在着一个普遍规律,这就是:社会从实体化走向媒介(传播媒介)化。而社会向媒介化的转型,又必然导致人的空心化。结果,被人类创造出来的但偏偏又反过来控制了人类的媒介,加上曾经创造了媒介但最终却被媒介所控制的人,毫无疑问就必然导致文化的形象化。西方学者有一句名言:商品的最后阶段是形象。正是指的这一特定的现象。“在美国只要你和任何人交谈,最终都会碰到这样一个词,例如说某某的‘形象’,里根的形象等,但这并不是说他长得怎么样,不是物质的,而是具有某种象征意味。说里根的形象,并不是说他的照片,也不光是电视上出现的他的形象,而是那些和他有关的东西,例如,他给人的感觉是否舒服,是否有政治家的魄力,是否给人安全感等”(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页)。在这里,文化产生了一个根本的大转...More...↓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