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自去年5月适度开放以来,已亏损368万元
2009年6月,绵阳市成立了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指挥部先后在北川老县城遗址周围构筑了大量保护性工程,有力地阻挡了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对遗址的冲击,为保护遗址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老县城地震遗址自去年5月15日对社会公众适度开放以来,实行“限时限量、预约参观”,接待游客数量不断攀升,从最初的每天限定1000人,增加到现在平均每天1600多人。
然而,随着参观和祭奠的人数不断增加,遗址保护面临巨大压力。“遗址适度开放的相关经费没有落实,我们现在是从银行贷款来进行适度开放,经过一年运营,一算账,亏损了368万元,平均每天亏损1万元。”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何破解老县城保护面临的困境仍是一道待解之题——
破解:走景区市场化道路
“为保证公众在老县城遗址内正常有序参观,指挥部招聘了几十名保安、清洁工、讲解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工作地点的特殊性,招聘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要高于其他地方。而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并没有纳入财政预算。
另一方面,擂鼓接待中心开放以来,先后购进了大巴、建设了公共厕所、增添了安全围栏、布设了监控等辅助设施,遗址的可进入性大大增强,但这些项目并不在灾后重建项目之列。遗址对外开放已入不敷出,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
遗址将要长期保护下去,这笔资金又从何而来?“市场化或许是实现良性运营的一条长久的出路。”驻绵全国人大代表王瑜表示,可以借鉴丽江模式,收取一定的遗址保护费。而现在收取遗址保护费面临着法律瓶颈。北川县物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老县城遗址不是合法的收费主体,因此物价部门无法批复。
6月29日,记者在指挥部办公板房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将“创建4A级景区办公室”的牌子钉在一间办公室的大门上。创建成功后,将为景区的市场化之路扫清障碍,为遗址的长久保护开辟更多的道路。
“地震遗址的市场化与其他景区有着根本不同。”王瑜介绍,地震遗址拿到景区牌照后,可以考虑收取一定的遗址保护费,一部分用于遗址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节余部分则设立一个公益基金,用于对在地震中致残等人群的救助,确保收入的公益性。
记者在北川新县城尔玛小区随机采访了10位原老县城居民,他们都一致支持设立公益基金这一建议,“但前提是,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监管制度,确保资金支出的公开透明。”
相关专家表示,必须尽快探索建立遗址保护长远机制,早日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区和北川地震纪念馆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