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始末
1988年4月,海南正式成为中国的第31个行政省和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它的发展战略地位得到了最佳调整。海南的建省,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无疑给琼崖大地的腾飞,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腾飞必须克服许多困难,沿海兄弟省市的开放步伐,更使海南面临严峻的挑战与竞争!中国本来已经落后,海南本来已经落后。必须搭乘新时代的最后一班特别快车!那么,海南如何更好地吸引资金、吸引人才?如何让世界了解海南、让海南走向世界?如何脚踏实地、大开放、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
1990年11月,本案的策划者章琦来到海南,就职于中国兴南(集团)公司。此际,外资、内资纷纷撤走,留下的公司也举棋不定。曾经红极一时的房地产公司的执照,廉价转让还没人肯要。一些小报和闲得无聊又无耻的那部分“文人”,更是四处宣扬海南的阴暗面而混些稿费。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碰到了史无前例的困难。海南,真的没有希望了吗?他没有退缩,他决心留在海南,努力为海南寻找一个兴奋点,让海南全省人民振奋,让海内外对海南刮目相看。
在上海的时候,章琦曾研究和实践过国际公关学,曾任国际公关协会中国总干事长(原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朱传贤同志的助理,和一些国际公关的名流多有接触和共事,对国际公关学有着较深的了解。于是,他想,应该办一个大型的国际性的节庆,重塑海南形象。这节庆的名字又要美好、形象、且易为各界人士所接受和记忆。
1991年5月,他应邀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国际公关第四次会议,听到各地代表关于他们公关经验的介绍以及对海南公关落后状态的评论,深感海南公关工作的档次极需大大提高。他觉得,重塑海南形象一定要借助国际公关,要搞大型的国际性节庆。此时,他想到了椰树----海南的象征,脑子里浮出了举办国际椰子节的创意。散会后,他途经广州,当晚就写下了一篇文章——《建议海南举办国际椰子节》。
建议提到:海南与椰文化紧密相连……椰子是海南特有的风采,更是海南的象征,也能成为海南走向世界的桥梁。举办海南国际椰子节的好处甚多:一、有利于提高海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让世界了解海南,使海南走向世界”的目的;二、有利于海南的“外引内联”工作,以节会友,朋友越多,合作机会越大;三、有利于繁荣和振兴海南经济,尤其是旅游业更会因此得到发展;四、有利于增强全省人民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海南文化和大陆文化、海外文化的交融;五、有利于制造新闻热点,一年一度,年年创新,使新闻媒介便于宣传海南,树立海南的主体形象;六、有利于椰子系列产品和海南其他特产的进一步开发并打入国际市场。……
海南特区的经济发展在呼唤“椰子节”,海南人民的开放意识在呼唤“椰子节”,笔者愿同海南的有识之士一起,为海南“国际椰子节”的诞生而呼吁出力,更寄希望于海南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相信这一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同、支持和参与。愿“海南国际椰子节”早日成为海南人民的盛大节日。
回到海口的当天晚上,章琦便向中国兴南(集团)公司总裁王刚作了汇报。王刚高兴地说:“你的想法很好,海南很需要这么一个节庆,你大胆去干,公司全力支持你!”章琦感到,举办海南国际椰子节事关重大,一定要向省委领导面陈,以省政府出面组织各方面力量,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方可一举成功。
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找海南省委书记邓鸿勋。几日后的一个晚上他来到了邓书记的住所,不巧邓书记有事外出,章琦就在楼下院子里耐心等待,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从晚上七点一直等到十一点,这时邓书记才回家来,邓书记也为章琦的这种执著精神所感动,连忙把他带进屋。落座后章琦开门见山地说:“我反复思考了海南各方面的情况,我省要超常规地发展,必须搞高层次的国际公关活动,搞一个大型的国际性的节庆,重塑海南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海南,加快我省的外引内联工作。”并呈上《建议海南举办国际椰子节》一文,邓鸿勋接过那份言简意赅的材料,仔细翻阅着。不多时,邓书记看完了章琦的“建议”,抬起头笑道:“你的想法,很好!我将把此件批转给王厚宏秘书长,请他组织有关方面研究论证此事。”
然而,章琦深深地知道,他发表的仅是一个初步的建议和设想,同具体实施的方案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很难把这么大的系统工程操作起来。于是,他找到了刚结识不久的两位朋友——周文彰、刘建华。周文彰,江苏人,哲学博士,1989年到海南,任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处副处长、特区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刘建华,湖北人,1989年到海南,任海南大学文学院讲师,《现代企业文化》杂志副主编。他俩对海南特区的经济和文化有着较深的研究、独特的见解。他俩在明珠大厦听章琦介绍了举办椰子节的设想、邓鸿勋书记支持的态度,一齐叫好。于是,三个人决定齐心协力,以求把椰子节的设想,搞得更加充实、完善。
举办“海南国际椰子节”的时间,一是可考虑每年的元旦前后。此时海南正是避寒最佳时节,能吸引众多国内外宾客,而且与哈尔滨“冰雪节”遥相呼应。不足之处是岁末年初各企业正处于忙碌状态;二是每年的三月上旬,此时春节刚过,海南各民族仍处于忙节庆的欢乐气氛中,易于调节情绪,此时也是海南最佳时节,能吸引国内外宾客,新年伊始,对洽谈贸易和合作较为有利。
“海南国际椰子节”的组织协调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唯海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才有能力办好。具体承办单位是由省政府牵头成立的“海南国际椰子节”组织委员会。
刘剑锋省长、毛志君副省长等有关领导批示:要搞一个可操作的总体方案以便决策。这使他们很犯难,因为他们虽有丰富的工作和治学经验,可全省规模的国际性节庆却从未设计过。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那么就出现了路。世界上最美的路,应是那第一行早行者的脚印!他们毫不退缩、迟疑,立即决定自费去内地取“他山之石”,搞一个最佳方案,献给省政府的决策者。
时值盛夏,骄阳似火。周文彰去深圳了解“荔枝节”的经验和方案。章琦到山东潍坊考察国际风筝节的成功先例。刘建华因有教学任务实在走不开,便在家里收集国内各地办各种节庆的经验和资料。
两人取来了“他山之石”与刘建华合在一起,继续讨论补充,经过多日的研讨,终于将一个新的方案送给了省委、省政府领导。数日后,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厚宏、副省长毛志君等领导召集有关厅局负责人会议,讨论国际椰子节方案。
这时,省旅游局也提出了一个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的方案——“三月三”民俗狂欢节。
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反复磋商甚至争论,最后决定举办“海南国际椰子节”,将“三月三”活动纳入椰子节的范畴。时间定为四月三日至七日,既可容纳“三月三”的民族节日,又包括了四月五日的清明节,使海外华人、侨胞在回乡扫墓的同时,能参加椰子节、一举数得,十分恰当。
一个绿意盎然、闪烁着希望之光的盛大节日,就这样策划、酝酿成熟了。
1991年11月28日,省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将于1992年4月3日——7日,举办首届国际椰子节,让世界了解海南,让海南走向世界!
为了加强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的领导力量,省政府调集各路精兵强将,组成了“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组委会”。省委书记邓鸿勋、省长刘剑锋任组委会名誉主任。副省长毛志君任组委会主任。提出椰子节设想的几位同志,都在组委会办公室挑起了重担,这是特区省的领导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又一例证。
意义贵在体现,方案重在落实。椰子节总体方案包含120多个项目,全部由政府包办是不可能的。海南“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既承荷不起如此大的社会工程,也不允许政府扮演更多的角色。省组委会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将大部分项目交给社会各界来办,并让承办单位借此机会进行自我宣传。但企业毕竟不能代替政府包办所有的项目,政府仍要承担一些重大项目的实施,但当时海南各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钱从何处来?活动经费的筹措成为该项活动最大的难题,省组委会筹资处任务异常艰巨。为此,身兼筹资处处长的章琦带领部下进行了精心策划,首先请省领导带头捐款,省委书记邓鸿勋、省长刘剑锋、副省长毛志君各捐款100元人民币,率先垂范。然后,章琦召集各行业各系统的大公司开会,宣传举办椰子节的意义,寻求赞助,又组织专职筹资员到各单位筹资,还委托海南大学团委利用寒假组织学生深入到全省各市、县,开展“万众联名助椰节”的签名活动和捐款活动,得到各单位和广大群众的热情支持。短短三个多月,各界人士、各企业事业单位给椰子节各分区的捐款就达1000多万元(不包括实物),有力地保证了椰子节各个项目的实施。
1992年4月3日,是海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永远为之自豪的日子。琼州在欢腾。
自海口至三亚、文昌、通什、兴隆、洋浦……高大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壮丽的彩门,绵延数百里,气势非凡。全省各地都悬挂着彩旗、横幅,张贴着标语和招贴画,所有高大的建筑物都装饰一新,喜迎佳宾。五个分区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海洋里。
一个以椰子命名的节日,把海南和世界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使海南有了充分展现自己独特魅力的良机!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傲视困难、不怕顽敌、勇往直前杀开一条血路的大刀精神!我们痛恨千百年封建高压造成人性扭曲的产物——畏缩、保守、虚伪、压抑个性、明哲保身的恶习!大刀舞的奇效恰恰就在于激励人们摒弃那种恶习。
我们是龙的传人,应当有龙的精神,龙的气魄,抓住改革开放的良机“腾身九天”。值得海南儿女自豪的是,他们不愧为龙的传人,他们没坐失良机。椰香浮动的海南,平时就像一匹扬蹄飞奔的战马,没有人清闲、没有人想清闲,一批批胸怀大志的拓荒者血管里奔突着创造开拓的渴望,拼命地工作,尽情地享受只有拼搏者才能感受到的快乐。
椰子节期间,人们更是超常规地工作,各种高档次的学术活动接连不断地展开:海南学国际研讨会、辛弃疾研究国际会议、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国际研讨会、当代西班牙电影文化研讨会、全国部分省市商旅文化节(会)经验交流研讨会、建立海南特别关税区研讨会等等,从不同的方面为海南的文化战略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短短几天之内,海南全省共批准了投资项目120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70个,总投资5637万美元;国内投资项目50个,总投资额2.84亿元人民币。签订投资合同50份,其中外商44个,合同投资额1.59亿美元;国内投资合同6个,合同投资额2.49亿元人民币。此外,还签订了75份意向书。
椰子节的客人走到哪里,就把洽谈的希望带到哪里,因此,全省各地都出现了投资合作的好势头。三亚、文昌、通什、万宁莫不如此。
海南作家这样描绘椰子节的成果: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海南人最清楚,多少年来,除了台风年年光顾、烈日无情曝晒,除了大自然之母赏赐的原始之美以外,“远土孤臣,史氏不为立传”的琼州,洒遍了先贤、先烈血泪的琼州,就连最具幻想色彩的诗人也没想象出这样的黄金开发时期!只有在今天,抚弄云烟的五指山,流花漾月的万泉河,碧波连天的牙龙湾,才真正地清除了往日的羞涩,自立于祖国的山河之林!先贤邱浚《题五指山》诗“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表现的琼州人之豪气,才真正地从底上漫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