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把自己的作品比做“孩子”,像技术部门提出的“养儿育女般做研发”,而怀孩子、生孩子、养孩子的方法一定要科学得当,避免造成难产或流产。生产部门按已有的生产流程直接生产有形的产品,他们的“孩子”一般都能顺产,但把无形的想法变成有形的作品,这种“孩子”流产难产现象较多。
比如分配给策划部门一个任务,让他写一个策划案或公关方案,假设给他规定一百分钟的时间,结果那个鬼(余世维博士的口头禅)九十五分种打腹稿,苦思冥想就不生孩子,最后五分钟该出成品了,最后才“剖腹产”硬拿出来,拿出来还是一个死孩子。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这一百分钟,你要十分种打腹稿,赶紧先“生个孩子”,九十分钟修改,或者打几个腹稿拿出几个方案来,优劣对比选择最好的那一个,再改善再修改。这样一开始生的孩子他可能长得不怎么样(婴儿没多少好看的),但生下来以后再培养,好的方案好的文章都是修出来的,孩子的养育过程就是不断完善不断修改的过程。我们有些人正好相反,九十分钟打腹稿,十分钟修改,要不是任务催得紧,干脆就不生。研发部门三个月拿不出正式的产品、没有最终的结果这是很正常的,生产线三个月没有大改变,产品三个月没有大的改进也很正常,但是如果一点想法也没有,一点建设性方案也没有,那就不正常了。根据现有的基础缺陷做改进,根据消费者不断提出的新需求做提高,抓住一个需求先怀上一个孕育,把六七斤的“小婴儿”(你的计划你的初步设计)培养成一米八的小伙子(成品)。而有些人追求完美,孩子长不到一米八我就是坚决不生,这样不憋死才怪!还有的想一胎生一窝,一下子解决遇到的多个问题,结果又没有那么大的生产能力,努力几个月一个孩子也没怀上,我们很多年轻人的工作效率低就是这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