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让老百姓吃饱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那时候的中国,急需建立现代尿素工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的企业??泸州天然气化工厂,于1959年11月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诞生。
泸天化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国家领导人的关怀。
朱德季员长于1963年拄着拐杖重返这块曾经战斗过的土地,目睹用天然气生产合成氨的试验装置后,肯定了从西方引进成套化肥装置的必要性。随后,中国第一套年产10万吨合成氨、16万吨尿素装置,在这里落地。
“中化肥”试车成功后,邓小平于1965年亲临泸天化,捧起一颗颗洁白晶莹的尿素,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泸天化开辟了天然气生产尿素的新纪元。
1972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把我国首次引进13套“大化肥”装置中的第一套,放在了泸天化,为泸天化后来成为中国最大尿素生产基地打下了难以撼动的基础。
1988年,泸天化率先对两套化肥装置进行了增产节能改造,使之跟上了世界先进技术的步伐,成为了推动全国大、中氮肥企业改造的“样板”,同时还竖起了一座当时“中国最大的油脂化工”的丰碑,实现了有机与无机的互补。10年之后,泸天化又投下重金对现有化肥和硝铵装置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使之保持了“中国500强企业”的称号。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泸天化A股于1999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并注资四川天华公司,实现低成本扩张,使泸天化合成氨和尿素年生产能力提升至80万吨和124万吨的规模。
进入新世纪以后,泸天化为做强做大,实施了总投资25亿元的“七大”新建项目和技改项目;2002年又对“中化肥”装置实施了国际先进的“双甲”改造,对“大化肥”实施了增产节能改造,使“中化肥”合成氨年产能增至15万吨,“大化肥”合成氨年生产能力增至45万吨、尿素日产能力增至2000吨。
近年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泸天化投资新建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年产40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生产装置。此项目是四川省十大工业基础项目之一,建成后,泸天化生产的二甲醚达国内最高纯度,工艺和消耗均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为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实施四川省打造“百亿企业”战略,泸天化挣脱“盆地”的羁绊,收购了宁夏捷美丰友公司,并在宁夏银川宁东经济开发区,建成一套年产合成氨40万吨、尿素63万吨的大化肥生产装置和一套年产30万吨甲醇装置。
经过近60年发展,泸天化在中国天然气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已具有年产105万吨合成氨、150万吨尿素、70万吨甲醇、13.5万吨硝铵、55万吨复合肥等400余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累计生产合成氨近2000万吨、尿素近3000万吨。其主导产品始终?卫了“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地位。企业综合实力在同行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先后获得国务院嘉奖、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全国环保先进单位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上百个。
然而,在产能过剩的阴云席卷整个行业时,泸天化也难独善其身。在泸州市委市府的鼎力支持下,泸天化致力于新农化、新材料、新环保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了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助推下,泸天化通过体制改革、产权改革和债转股,渡过了历史上最艰难的岁月,开始了“筑底反转”。今年上半年,泸天化已实现利润上亿元,“第二次腾飞”的曙光显现。
目前,泸天化正抓住国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带来的发展机遇,力争到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60亿元、投资总额20亿元、利润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