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营销策划
“营销”不能借酒消愁
时间:2009-04-29 08:12:1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玟

深刻回顾中国营销走过的20年,不可不谓道路不曲折;诸多本土成功企业和营销专家们共同创立的营销概念不可谓不宽泛、涵盖力不强。
为了记住这段历史,营销泰斗卢泰宏曾专门撰写了一部《中国营销蓝皮书》,详尽地分析了中国20多年的营销风云和发展历程,被视为中国营销人的情感回归线,以致每每拿起此书、放于胸前,作为中国营销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中国的营销现实却越发越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其研究与发展也越发背离现实、而流于“概念吵作”了。中国本土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日趋成熟、企业资金骤然放量的同时,营销管理水平却远远跟不上自身的发展。诸多貌似强悍的企业身躯背后,却隐藏着一支支头脑简单腹中空、习惯卖弄理论为继的营销队伍,他们对于瞬息万变的营销战的把握能力,令业界堪忧。
直面中国营销的现状,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不能再让这种虚浮的营销氛围继续下去,怎样帮助中国营销从量变逾越到质变,怎样使中国营销多几分清醒、少一点沉醉,这是我们所关心的。

[b]营销现状:常识被忽略 “概念吵作”恶意灌水[/b]

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说:营销是致力于发现顾客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总之,营销旨在于发现和满足人类的需求。
美国战略之父,迈克尔.泼特说:营销就是在一个特定领域中有效重组企业各种竞争要素的能力。
世界上最具激情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说:营销是一种生活标准的创造与传播。
中国最神秘的营销大师,娃哈哈总裁宋庆后说:营销就是买卖关系。
更多的营销策划人语:营销即策划指导销售的过程。
从1980年8月第一版的新华字典上还查不到“营销”一词的详细概念,到“营销”已然让国人听得耳朵根发软,仅用了20年的时间。但颇让人遗憾的是,现实的营销环境并没有因为20年的洗礼变得理性,反而大有走向虚妄 “概念吵作”(浪漫主义营销)的边缘之势。
许多专业营销(策划)人士已经习惯于开口 “核心” 闭口“竞争力”。习惯于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发现新的营销通理、不二法门,孰不知营销本是瞬息万变,从来就没有圣经;习惯于怎样应用兵法、策略以在商场克敌制胜,却忘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以致自相矛盾;习惯于遇到问题时捧着营销经典以寻求理论支点,誓死要将营销变成一种高端的奢侈品;习惯于自视为职业经理人、不惮于思想出位,却忘记自己的本分只是营销决策的提供者、辅助者、服务者,而非最终决策者。
凡此种种。
中国的营销环境很大程度上已被某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搅得乌烟瘴气,所谓的新概念层出不穷;所谓的新理论经常在不经意间洗劫业界,可以让任何一位专业人士一夜之间变为古董;许多营销人士已经迷失了方向,或感到了强烈的压迫感;营销类书籍前挤后拥,接踵而至,混淆视听。
中国营销的研究与发展已经渐渐背离了现实,部分“草包”营销人只会日日捧着理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妄图将“营销经典”神化,使之变为高深莫测的阳春白雪,使之与众多普通的营销人士脱节,进而再做出一副学者的姿态为众生指点迷津,以解除饭碗无以为继之虞。
当然,过分推敲“营销”的定义,似乎总有点舍本逐末的嫌疑。如果一定要对它分层处理的话,我想营销的各种手段、方法应该属于现象的层面;而从本质上说,营销是为了促成商品的简单交易。在商品竞争不激烈、价值层次区分明显的环境中,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主要依据仍是以朴素的价值等值观念为主;而在竞争日趋激烈、商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已经难以准确地确认某种商品的价值,因此购买行为的决定过程也就不再单纯地取决于等值观念,而是更多地倚重企业(由人组成,是人的集合)与消费者(人的集合)的沟通结果。
从这个角度讲,营销并不是什么被夸张描述的经典,营销也不需要过多的理论支点,营销根本就是“下里巴人”,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常识性的沟通过程。而现实的营销,却承载了太多的假文明,被神化、被断层、被恶意灌水,越来越想剥离于众生之外,成为少数人精通的利器。撕开层层遮羞布,看看营销的风韵究竟几何?我想直销业的模式,更直接地阐释了营销是什么。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将“营销”定义为“常识”,通过常识性的客情沟通以达到商品价值的简单交易。

[b]泛营销时代:“分众”是一剂醒酒针[/b]

市场研究、市场细分、产品定位、品牌设计与打造、渠道设计与管控、广告、公关、人员促销、队伍建设、组织管理、考核与激励机制等一并整合、系统运用,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泛营销”理念。
但无论营销变得如何“泛”,花样如何多,营销组合怎样错综复杂,泛营销时代毕竟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客户导向时代,这个时代的营销沟通更个人化、个性化、有针对性、服务性、主动性,因此,只要抓住“沟通”这一主要矛盾,便抓住了所有营销过程的实质问题。
“分众”作为一种更直接、更务实、更清醒的沟通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一切数不胜数的营销组合,它驱除了纷繁浮躁、百家争鸣。分众有很强的针对性,换言之,分众营销思维总能使企业的前线销售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做适合的沟通,或总能使想要传递的讯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所、通过适合的媒介、传递给适合的人群,因此讯息也就不会轻易地被消费者过滤掉,不会令人厌恶,且分众思维还大大降低了商务成本,摆脱了“点子为王”、“理论为王”、“广告为王”的吵作、个人表演主义的劣习。
然而,正当国内诸多企业都纷纷树起“分众”大旗的时候,分众这一利器又被部分习惯鼓吹、卖弄的旧臣所歪曲,“假分众”在国内营销界层出不穷,掩盖了真实的声音。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分众的首要性,也在不断实践它的重要性,但是忽略了“分众”并非是一种方法、手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商业模式,即一切营销活动都要以分众为指导思想,任何营销手段都需要从以往的“大众”过度至现在的“分众”,包括客户的细分、分众媒体的选择、窄告的创作等均需要以分众为前提,而众多老夫子们又回驳了:“营销还是大众加分众的好,不同产品有不同的特点嘛。”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分众,另一只脚还在忧郁不决,换句话也就是说,对分众的信心不足、对以往赖以炫耀的营销经典不甘舍弃。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没有任何因素可以阻止一种健康新生事物的产生。分众没有被来自各方面的“唾沫”淹没在摇篮里。自2002年底始,出现了一批专业服务于分众营销思维的分众媒体公司、窄告公司:MPI、Focus Media、各省公共楼宇电视联播网等,其服务内容包括全国、省际范围的楼宇电视广告联播、手机视频广告联播、城市轨道交通广告联播、电子游戏传播、窄告网·窄告联盟之定向网络广告等,这些服务分别针对写字楼白领、时尚流媒体消费群、游戏发烧友,价格低廉且浪费率很低,因此争得了很多传统媒体的原有客户,打破了传统媒体、大型网络媒体的“大众传播”一家独大的局面,树起了分众传播、分众沟通的反抗旗帜,经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b]空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