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内地最具轰动效应和影响力的大众娱乐活动——“超级女声”,因其在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中收视率和参与度非常高之缘故,成为了2004年度备受关注的一种影视现象、娱乐现象、文化现象。一个电视栏目能被号称属于网络一代的“80年代”所接受,一个电视栏目能够被游离在主流媒体之外,号称拒绝电视的群体所接受,这本身就十分有意思。
“超级女声”曾被某新锐杂志评选为“2004年度创意TV秀”,评审团对其赋予这样的评价:超级女声,不是“超级女生”,一字之差,创意无限。假“造星”之名提供低门槛准入以及爆发轰动效应,实是故意洋相百出的娱乐TV秀。创意点层出:透明互动的选拔给予的值得信任、“残忍冷酷”给予的无情快意、“自尊当笑料”给予的热评与热播并在、最终遴选出来的灿烂前途给予的完美大结局效果。不专业而刻苦的选手、刻薄的评委与大众娱乐形成收视铁三角。它是“孔庆翔”效应的中国延伸,作为“反偶像”类型节目在国内的创意方式,标志着电视娱乐进入反偶像轨道。
同时该活动主持人汪涵也因此获得“2004中国电视节目榜”中 “最佳娱乐节目主持人”殊荣,并在上海举办的“2005中国电视主持人论坛暨年度颁奖盛典”上又被授予“2004最佳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殊荣。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社会各界对这挡栏目的认同。据国内权威的收视率调查机构——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该活动在湖南卫视播出时,同时段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一套,排名全国第二名。
2005年2月24日,国内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频道——湖南卫视与国内乳业巨头——蒙牛乳业集团在长沙联合宣布,双方将共同打造“2005快乐中国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年度赛事活动,继续将“超级女声”进行到底。就在过去的短短几个月中,广州、杭州、成都、郑州、长沙5个赛区,吸引了15万余名报名选手直接参与,超过2000万观众的持续关注。在著名搜索引擎百度的“贴吧”中,关于“超级女声”的主题数截至6月23日就已经达到78272 个,帖子数 885668 篇,这在针对一次活动反映如此强烈方面实属破纪录的。“超级女声”的火爆昭示着一档平民电视娱乐节目的崛起,而它独特的赛制和播出方式,也让参赛者、评委甚至观众与媒体,都兴奋地在节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各种质疑、批评、妒忌、谩骂也接踵而至,一个越发包容的时代让我们有机会聆听了多方面的声音。
图一:疯狂的“海选”现场
从本质上来讲,“超级女声”是多方力量打造的一个娱乐产品,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其的“适销对路”,能否持续的“收视常红”又在考验其的“产品生命周期”。所以从产品入手、观其品牌、营销、用户、盈利等多个方面,可能会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这场狂热背后的真实。
“超级女声”的“产品观”
“超级女声”是一个产品,对于这样的定位应该没有人反对吧。虽然最终在电视上直播或录播的节目是一个十分具象的“产品”,而事实上积极参与这个节目的参赛选手、亲友团、专家评审、观众评委也成为了这一“产品”的重要卖点。就像在蛋糕店里请顾客亲眼目睹制作的全过程后进行购买;就像城里的居民到农村地头亲自采摘水果然后购买,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制作与消费的过程中去,使得消费者获得比直接消费产品带来了更大的满足感与更为强烈的购买热情,于是这其中又具有了互动营销的一定特点。
其实作为任何一个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者,当这种产品适销对路、供不应求时,倘若有人不断的要求他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时,最终是不会对他的实际继续坚持生产“老产品”的决策产生什么太多影响。就像湖南卫视,如果“玫瑰之约”、“快乐大本营”等娱乐节目依旧是红红火火时,恐怕就不会有“超级女声”在湖南卫视生长、成长的空间与土壤。事实上,虽然湖南卫视凭借着长期对市场的敏锐感、运用最擅长的“内容营销”、加强品牌及制作队伍建设、保持超强的创新能力,打造了一支高效、强劲的“电视湘军”。但任何领域似乎都不能阻挡中国人非凡的模仿与借鉴能力,尤其是对创新要求最快的娱乐节目,大量复制的节目接踵而至。曾经引领收视狂潮的栏目纷纷没落甚至落败,无论是曾经造成万人空巷的“综艺大观”,还是引发被模仿艺人不悦的“欢乐总动员”,甚至包括小丫不停追问“还改不改?”的“开心辞典”、以及需要每期都给嘉宾准备手绢的“艺术人生”,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在挑剔的观众眼下出现愈发被动的局面。
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使得广大消费者对于节目能否创新的保持着近乎保守的欢迎,但对于节目需要创新却保持着“见异思迁”的渴望。
不仅如此,作为电视台收入重要来源的广告,它的投放者——各类企业心情似乎也总不是很好。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的利润一天比一天薄,但往往在这个时候,会时不时收到电视台广告部门“不好意思”的通知——从即日起,某某电视台的广告价格将在去年的基础上上涨百分之几或是十几等等。大有一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味道。难怪一些企业忿忿的讲,中国媒体相对垄断的现状,使得媒体的广告价格就像中国的石油价格一样,只听到上涨的消息而从不闻下调的利好。除了一些每年被“忽悠”到梅地亚中心,签了亿元广告合同还嘴硬“好便宜啦”的企业外,几乎所有企业面对即使专业媒体公司提供的投播计划时,都会没好气地问一句:能不能来点新颖的?能不能来点更有效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几乎所有省份都打着宣传本省的旗号实现了省台的顺利上星。于是我们也仿佛看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每个行政机构范围内都会有个烟厂、酒厂这样的现象,于是每一级政府拥有一个或几个电视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其他行业的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中国范围内的确存在着一些电视台制度僵化、节目雷同、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不良现象。就目前来看,地面频道的收视率逐年下降,电视收视份额和广告价值逐渐向卫星频道靠拢,而根据专家预测,未来真正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卫视频道不会超过15个,其中中央电视台将占据大半江山,谁能在剩余的席位中胜出显然还是未知数,也是诸多省级卫视的生死存亡之机。这个道理直到今天也只是有人明白有人迷惑,相信还有不少人一直以为“天堂哪里会有雨?”
随着区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