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营销策划
抑销:如何不为促销利剑的反刃所伤
时间:2009-05-16 17:48:16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张成
  题记:也许是“促销”一词本身就具有正面的含义,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在促销力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往往会产生“抑制力”,一部分群体优越感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另一部分群体的失落感。“促销”、“抑销”本身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辩证思维,权衡得失,才能不为促销利剑的反刃所伤。 在人们执着于促销的同时,我们反弹琵琶,提出抑销问题。

  促销遭哗变,市场没“促”反被“抑”

  案例:

  “怎么了?怎么会这样?”W公司市场部的王经理,疑惑并一筹莫展的看着我。我盯着销售数据和促销方案也陷入了深思。“快帮我想想办法啊,你说这该怎么办才好?”王经理显得有些急躁了“你说怪不怪,更大力度的促销怎么不但没有促进销售反而抑制销售呢?是促销力度还不够大还是竞争对手在搞鬼?”

  王经理的焦虑来自前段时间该公司的一次促销活动。W公司是一家知名的饮料制造企业,市场部8月份在重庆主城区做了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目的是在夏季旺销期间,再次推动该公司果汁饮料的市场销售。于是便对该公司桶装果汁饮料设计了一套促销方案,原价7.5一桶的果汁饮料,现开展“买任意2桶家庭装果汁饮料,享受12元优惠价”的促销活动。按理来说8月的这次促销力度比7月的“每桶果汁饮料6.5元”的促销力度还要大,本以为该次促销会带来夏季又一轮销售高峰,结果却完全出人意料,不但没有出现预想的促销效果,反而比以前的促销和不搞促销时的效果还要差。消费者不但很少有人去购买两桶果汁饮料,反而是在促销产品前斟酌半天后走到竞争对手产品那里提走了没有搞促销的竞品。为了促销销量的一次促销,反而成了抑销。  

  心理落差在作祟,相互参照生反逆  

  销售的促进往往是通过参照对比来实现的,通过原价和现价的对比,或者通过不同顾客群体的对比。通过顾客群的隔离来实现内部的参照成为很多企业促销策略设计的重要原理之一。但在促销策略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只关注对部分顾客的激励,而忽略了对另外顾客的抑制,当顾客不能享受别人可以享受的优惠时,自然就会产生心理落差,反而抑制了其购买行为。

  分析完这些,王经理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既不是促销力度不够大,更不是竞争对手在扰乱。更大力度的促销,不但没有促进销售反而抑制了销售;不仅没有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反而引起了消费者的反逆。隐藏在迷雾后的答案是:当促销对参与对象设置了一定“门槛”的时候,就会自然产生对顾客的区隔,顾客被分为促销的目标顾客和牺牲顾客,也就是:能享受到和不能享受到促销优惠的反差较大的两类。有促销的目标顾客必然也就会有牺牲顾客,牺牲顾客是企业促销设计的放弃顾客,牺牲顾客是用来衬托达到促销门槛的目标顾客优越感的,那么二者之间该如何来界定和设置门槛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是想当然的从企业单方的营销From EMKT.com.cn目的为出发点,这关系到整个促销关键性的成败和消费者对品牌的感情。

  在消费者的购物成本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心理成本。笔者认为消费者的购物成本除了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之外,心理成本也是重要的成本之一。当顾客们来到促销堆头前,发现因自己不想跨越促销所设置的“门槛”而无法享受别人可以享受到的优惠时,就打破了心理的价值平衡,产生了心理成本。当属于享受不到促销优惠的顾客,并将自己和能享受促销优惠的顾客进行经济性的对比时,就容易在心理形成一定的反差。拿我们上面提到的案例来说,企业通过促销想让消费者增加购买量达到两桶饮料同时买,但由于对一个人购物的消费者来说,如果买两桶,加购买的其他商品根本提不了,如果买一桶却无法享受促销优惠,原本企业设计出来的激励,反而成了这些消费者的心理成本了,消费者由价格的对比产生了落差,再由落差转化为返逆,由此便产生了:更大力度的促销活动,不但不“促”反被“抑”的怪现象。  


  促销设计中的误区

  此现象绝非偶然,像这种促销怪现象在日常的企业促销中是比比皆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成为很多企业促销中的败笔。在促销中存在的误区导致促销活动履步维艰,力不从心的困窘,甚至会出现抑制销售的现象。在促销设计中的主要误区如下: 

  (1)主观认为促销力度越大,促销刺激越激烈,销量就越高。许多企业的促销只简单的考虑促销力度、激励程度、优惠幅度等这些让利价值,并且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些指标与销量呈绝对的正比例关系。很少考虑到这其中深层次的问题,忽略了消费者的心理成本的产生,没有考虑到促销行为对其它群体产生的抑制力。

  (2)没有考虑促销目标顾客和牺牲顾客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当促销设计有一定的参与壁垒时,顾客就自然被分为目标顾客和牺牲顾客了。相当于设置了促销的门槛,界定了促销的顾客覆盖面,形成了那一部分享受促销的目标顾客和另外一部分的牺牲顾客。两类顾客都属于企业的目标顾客,属于“自己人”,而自己人被分化为“等级”的时候,“受恩者”必将欣喜而被冷落者必将拿自身与“受恩者”比较,消费者心理成本就产生了,于是形成了享受不到企业促销让利的牺牲顾客对该次促销的抵触和对该品牌的反逆。

  (3)忽视行业和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内在真正需求。往往是当局者迷,企业虽然身处

  其中,却往往在实际的营销工作中忽视自己的行业和产品特性。与产品相关的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也就会偏轨,更别说消费者深层次的心理了。  

  规避促销中的“抑销”  

  促销对于销售人员都是兴奋的,因为促销比平时增加了市场的拉力,促销对于策划者也是兴奋的,因此促销犹如在消费者前面加了一个红红的胡萝卜,一定会吸引消费者往前多走几步。但是,促销的结果很有可能不能如策划者之愿,因为如果胡萝卜放得太远,很多消费者索性放弃了前行,甚至于很懊恼,从而产生了促销的反力——抑销。

  抑销现象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在于促销策略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到整个促销系统的影响面,没有能深刻分析和认识到促销策略对消费者形成的心理成本。抑销往往是由于忽略了促销策略对消费者的区隔和分类,造成消费者心理情感上的逆反,从而造成促销被抑制。那么在促销策略设计时该如何来避免促销中的抑销呢?笔者的策略思路如下:  

  ◆ 明确消费者群和产品的价格弹性

  以促销消费者购买量为目的的促销活动,以每次购买数量为享受促销优惠的门槛值,应该考虑企业目标顾客群对该产品的价格弹性。对很多产品来说,消费者的价格弹性是很低的,比如保质期很短的食品,一些耐用消费品,不易携带的商品等,由于消费者购买数量多容易产生额外的成本,比如增加交通成本,增加资金成本,或者增加其他风险,都容易导致消费者不想去增加购买量,但是促销的存在却对这些消费者产生了一个抑制力,形成了抑销。  

  ◆ 确定牺牲顾客群

  促销本身也有其目标顾客群,不是产品的所有的目标顾客都对某种促销方式敏感,通过促销进行目标顾客群的区隔是正确的,但关键要看区隔出来的顾客群是什么样子的,牺牲顾客群有多大?牺牲顾客群是高利润顾客还是低利润顾客?如果牺牲顾客群很小,并且是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