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在现行计费方式和收费标准基础上,增加按日收取基本服务费的预付费方案及分级限时套餐。电信企业可以提供不同限额档次,计费单元、资费标准的套餐供用户选择。 自此,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早前在市场中推行或试行的资费套餐有了政策依据。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拿到了这一政策后,一方面在业务产品定价时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多了一种抑制固网话音业务向移动分流的手段。然而资费套餐在国家发改委获批后,两大运营商并没有立即推出相应举措。原因在哪里?一方面,价格的涨落从来都是双刃剑,资费套餐的政策应该如何运用?有哪些利弊得失?对市场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套餐推出之前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十分必要。另一方面,推行资费套餐,现行网络能否支持?如何改动?如果网络条件不具备,也需要时间来改进。 固网资费套餐之利 一直在研究电信企业运营成本的社会科学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张昕竹认为:其实,固话的灵活资费在外地城市已经非常普遍,但在北京等大城市,固话的资费仍是很“保守”。他认为此次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将正式允许“固话资费的灵活化”,对用户来说,实惠颇多,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更多的套餐。 赛迪顾问副总裁吕国英认为,推出资费套餐对固话市场的有利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给消费者带来价格上的实惠;其次有利于固话市场开展数据服务及增值服务;第三,固话市场开始个性化营销,固网运营商从“以经营者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演变。 不同档次的资费套餐以差异性的消费方案有利于提高用户满意度。对于大客户而言,它们希望得到既包括话音业务又包括数据业务的“一揽子”方案,资费优惠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们获得的是批发折扣。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一般套餐的优惠在7-8折,然后资费随通话数量的增加而逐步降低,有的用户还可以享受到5折乃至更低的优惠,甚至还出现了0.1元/分的单价。就目前而言,资费套餐的价格仍有下降的空间和趋势,这将给用户带来更大的实惠。面对移动通信越来越低的资费水平,固网运营商的资费调整渴望在短期内能够抑制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业务分流,尤其是话音业务的分流。 大唐软件BSS事业部总经理王晓东告诉记者,资费套餐对固网运营商来说可以提供一种更灵活的产品,将以前单个的业务:市话业务、长途业务、无线市话等业务捆绑起来销售。 运营商可能得不偿失 “兴一利,必生一弊”。全面地分析资费套餐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权衡利弊。吕国英认为固网资费套餐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比较明显。首先,价格不透明,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恶性竞争。其次,用户的消费理性可能被扭曲。因此运营商推资费套餐如果举措不当,有可能得不偿失。 尽管通信企业一直在强调资费套餐的合理性,但监管部门已经看到资费套餐竞争可能会引发种种危机。业界普遍认为资费套餐就是变相降价,但由于资费套餐价格具有很大隐蔽性,价格透明度低,同质化竞争严重,附属功能开发不足,不利于向有效竞争结构转变。在不断重复降价的过程中,通信企业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只有继续降价,使得企业的利益受损,整体利益下降。无休止的价格战会导致恶性竞争的出现,如果不对资费套餐这种变相降价加以控制,会伤害运营商和用户的利益。 运营商通过资费套餐的形式不断地降低电信资费的价格,资费的低廉使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高于对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敏感度,这就使用户的消费理性被扭曲。用户只注重资费套餐的价格,满足于资费低廉,而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真正需求。用户的需求不能完全满足,最终也会伤害用户的利益。 对于某些运营企业而言,增量不增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增加收入,企业往往会以资费套餐的形式继续降价,业务量的压力可能迫使基层员工甚至是公司高层做出不理智行为,采取非常规手段。如果仍然增量不增收,那么就有可能激发内部矛盾,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从而最终伤害运营企业的利益。另外,现在的资费套餐之战主要是在低端用户的争夺,随着营销策略的倾斜,运营商可能失去一部分中高端用户。由于低端用户的消费水平有限,业务量的提高可能不会大幅提高运营企业的利润,中高端用户的流失更可能会使运营企业得不偿失。 推资费套餐着眼何处 毕竟,固网运营商多了一个手段可以在市场中运用。那么在推出各种资费套餐时,应该本着什么样的原则?着眼点又在哪里呢? 专家认为市场定位、网络优化、3G、搭建增值业务平台是推出资费套餐的着眼点。 准确的市场定位,比如小灵通业务,可以针对企业、密集居民小区、工业厂房、医院等要求辐射低的地方推动。老人、儿童、学生等对通信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也将成为小灵通重要的目标用户,针对这些用户开发适合该群体的增值业务。 良好的通信质量与效率才是用户需求根本,所以固网仍需持续进行网络优化,进一步提升网络质量,以留住更多的在网用户,提高业务收入。针对本地中低端移动用户的定位,运营商可以在控制投资的前提下,扩大覆盖范围,进行城市边缘和乡镇的覆盖。同时提高网络的利用率,以竞合姿态盘活已有的资源。 现在已是3G牌照发放的紧要关头,运营商的资费策略向3G看齐成为大势所趋。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依然比较大,资费套餐主要面向低端用户。一旦进入3G,用户对技术的敏感度高于对价格的敏感度,价格战将不再是主要竞争手段,比拼技术、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原来固网运营商开展此类业务主要是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经营,而移动运营商在开展此类业务时已经集聚了一大批SP,这些内容提供商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在之前的短信类增值业务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由于SP众多,在SP之间的竞争激烈,激烈的竞争使得内容的更新和丰富程度进一步提高。固网运营商应广泛吸收价值链上有利资源,在业务平台上共同做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