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中国娱乐界迎来了新一轮的选秀高潮。“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超级女声”等先后结束决赛;而一年前从这些节目里走出来的偶像明星如李宇春、周笔畅、吴文,也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第一张个人专辑或单曲碟,以新人而非选手的身份开始新的竞争。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式造星运动,正在悄然改变国内娱乐圈的格局。 但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的造星理念和水平还相当稚嫩和有限。“荼花事了”是黑楠在当完两期2006年超女总决赛评委“退休”后所作的评论,而这最后的灿烂,无论今年有多少“人造卫星”,依然不能攀比李宇春、何洁……就连这场游戏的发起人王鹏在接受采访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观众审美疲劳 冯小刚电影《手机》中,张国立的那句“审美疲劳”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可见同样的事物反复出现,就算不被遗弃,也难以引起重视。 “超女”作为一档普通的选秀节目,以实现明星梦想为噱头的确吸引了不少观众,但年复一年地复制比赛,复制明星终将失宠,调查中,对超女审美疲劳的已经占到了28.04%。 的确,今年超女落幕的一刻,大多数人的心里少了去年那种难以名状的激动和失落,虽然短信的票数显示比去年多了,可观众的神经却没那么敏感了,几个选来选去,谁第一都无所谓,反正都已经出名了。一些妈妈级的观众甚至等不到最终的比赛结果就进入梦乡,而去年奶奶级的玉米再难寻觅,如此一来,尚雯婕、谭维维、刘力扬这些听着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想要超越去年的超女们显然是很困难的。 相关阅读: 超女个人品牌营销杂谈 电视娱乐海选的成功营销 超级女声营造的商业利益链 超级女声的创意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