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管理思潮
时间:2009-11-09 13:52:1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张成
从拉车“看路”

到抬头“望天”



从《执行》到《蓝海战略》再到《世界是平的》,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让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从聚焦管理细节发展到关注思维层面的大势



眼下一本书正在热销,这就是《世界是平的》。不久前,该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亲自到中国进行推销,据他的估计,此次中国之行大约可以卖掉130万册以上。对于不算火爆的中国管理图书市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成绩。回顾这几年,能达到这个数量和关注度的也只有《执行》、《蓝海战略》这两本书。

尽管管理图书的销量不尽然能反映出中国管理需求的变化,但是至少可以反映中国管理者对于管理热点的关注。摊开《执行》、《蓝海战略》与《世界是平的》这几本书,不难发现,这几年,中国的管理者对于管理的关注正在从“细节”走向“战略”再提升到“思维”层面。



目光为何转变?

2003年,当《执行》的中文版上市的时候,联想控股集团总裁柳传志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就我个人对企业经营的理解,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要素有很多。其中,战略、人员与运作流程是核心的三个决定性要素。正像本书两位作者所指出的,如何将这三个要素有效结合起来,是很多企业经营者面对的最大困难。而只有将战略、人员与运营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决定企业最终的成功。结合的关键则在执行。”

作为中国管理者的代表人物之一,柳传志说出这番话正是联想三年战略失败,整个联想最痛苦的阶段,这番话也恰恰说出了联想的败因。这也是当时困扰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这段时间里,中国几个著名的代表企业联想、长虹、海尔、TCL等等都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无法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直顺风顺水的中国企业开始反思企业的执行力问题。以至于,这期间各种打着“执行”二字的图书都可以风靡一时。

2005年,说着很有韩国特点英语的W·钱·金教授带来了又一场管理风暴,这就是《蓝海战略》。时至今日,很多人还常常将”蓝海”二字挂在嘴边。

在中国企业之间竞争到几乎两败俱伤的时候,《蓝海战略》的无疑是一副去火良药,它把管理者的视野带到了另一个空间——超越竞争。尽管有不少批判这本书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蓝海战略》说出了一个企业理想的战略模式,但只是试图解决而未能真正有效解决的难题之所在。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对企业实践进行“解释说明”的角度看,《蓝海战略》提出以创新作为战略思维的突破点还是赢得了绝大多数管理者的认同。

如今,《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横向思维”观念。在全球化趋势在中国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的时候,管理者的视野已经不在局限在企业之内,而是寻求更多的协作以创在机会。正如弗里德曼认为本书的卖点:“世界正处于变化之中,原有价值观建立在纵向指挥和控制的基础之上,现在的价值观则转化为横向模式,通过沟通与协作实现”。

除此之外,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企业开始寻求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利益。六年前,弗里德曼在《凌志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一书中强调“全球化”,并指出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会发挥领导作用。而在新作中,弗里德曼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印度等行进在高速化道路上的国家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弗里德曼一再地强调,中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承担管理全球的一些责任。

正是处在这样的一种潮流之中,中国管理者对于管理思潮的关注才达到如此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这种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管理者正在努力与全球管理接轨。



没有“执行”也不行

从《执行》、《蓝海战略》到《世界是平的》,尽管这反映出了中国管理者在关注点上的一些变化,但是对于管理者而言,细节、战略和思维这三个方面都要兼顾,不是说找到了“蓝海”就可以忽略了“执行”。

探讨企业战略,有两种最基本的思路:一是注重解构分析,它可以事后诸葛亮似地归纳出典型企业的诸多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但却无法回答企业做些什么就一定能够确保成功或防止失败的问题;二是关注综合建构,它试图通过清晰界定管理情境,针对企业所面临的关键战略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解构分析似乎能解释所有事情,但却无法预测任何事,综合建构有助于结合具体企业的使命定位、自身实力以及外部环境等的动态变化,给出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只能一事一议。

从这个角度而言,管理者只有具备了高度的管理思维才能制定出正确的、长期的战略,而精确、有力的执行才能保证战略的成功。应该说,无论是红海还是蓝海,作为一种战略思路与工具,它们本身并不是战略,它们之间并不相互排斥。

战略只是一种基于企业决策者个人价值偏好的判断与选择行为。例如,蓝海战略所提出的重建市场边界、关注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克服关键组织障碍、寓执行于战略等原则的实施,将战略分析重点从企业、行业转到战略行动,所给出的“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四步动作框架,还有利用价值曲线进行战略图示等方法,其现实运用无一不涉及企业的判断与选择等行为决策过程。所以,只有打开企业决策者与实施者的心智与行为的黑箱,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蓝海战略的创新突破问题,对于这一点,《蓝海战略》一书实际上并没有给出解答。

可见,管理是一种综合体,简单的在哪一方面都不会成功。诚如彼德·德鲁克所言,管理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科学,而是实践——实践需权变、需创新、需特色,需不断探索。



相关背景



5年前,《营销管理》、《经济学原理》等教材类书籍迎合了MBA考试的热潮,曾经大行其道,频频见诸管理类畅销书排行的榜端,它们注重于管理知识的普及;

3年前,《卓越执行》、《细节决定成败》、《狼图腾》等被纳入管理者的法眼,刮起一股书市流行风,它们则重于对企业执行层面的启迪;

最近两年,风向又变了,《蓝海战略》、《世界是平的》等令人眼前一亮,在管理者中广为传播,它们重在对思维模式的创新。

再梳理2006年管理类畅销书排行,发现有些实力派“老书”热度不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蓝海战略》等依然频频上榜;颠覆传统思维的新书更是令人眼前一亮,《魔鬼经济学》、《完美游戏》等提出的理念震撼世界;本土作者的《街头的生存智慧》、《中国蓝海风暴》、《水煮三国》等挑战西方的商业智慧,大胆呈现出他们的研究成果。

从这些畅销书的发展趋势中,我们看到近五年来管理思潮的变化,“创新”似乎是流行全球的关键词:创新思想,创新形式,创新管理。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卓越的领导”与“持续的创新”是当前管理思潮的两大热门议题,大家普遍认为,这两大议题是每个企

[1] [2] [3] 下一页

关闭】【顶部
上一篇:利润区域
下一篇:五大IT管理趋势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