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毛泽东关于军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想与企业骨干队伍的培养(2)
时间:2009-11-09 13:53:2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吴慧
3.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我军培养干部是从战争年代起步的。残酷的战争对指挥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战时环境决定了军事教育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此,毛泽东及其战友自创建军队起,就开始探索一条快速、有效地培养实用型军事人才的新路。

毛泽东本人的教育实践是从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举办工人夜校开始的。大革命时期,他主办过多期农民运动讲习所。早期的教育实践,为毛泽东日后培养军队干部打下了基础。经过井冈山时期、瑞金时期的进一步摸索,毛泽东的教育思想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其标志就是毛泽东为抗大制订的教育方针、校训及办学模式。从教学方式方法看,抗大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办教育,从来不搞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强调学知识、学理论本身不是目的,关键是要提高学员运用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思想,抗大的政治理论教学,从不安排长篇大论地学马列原著,而是讲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然后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实际斗争中的具体问题。抗大的军事理论教学,也不讲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一类的东西,而是以直接产生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毛泽东军事著作为主要内容,辅之以必要的战役战术知识。毛泽东在给抗大的讲课中,总是结合批判“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反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强调要把握指导战争的规律,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所谓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就是不固守单一的作战模式,无论敌人用什么方法来进攻,都能想出一套办法来对付。只有这样才能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以较少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

二是强调教学内容 “少而精”。战争环境下办教育,时间不能长。以抗大为例,学制最长的十个月,短的不到半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培养军政兼优的指挥干部,教学内容上势必要突出应用,强调少而精。抗大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首先是少。要根据实际斗争的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实际工作最需要什么,抗大就教什么,学员缺什么,就补什么。急着用的便先学,“不急之务”则后学或暂时不学。其次求精。在每一门课教学中都力求突出重点,画龙点睛,讲清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即可,不刻意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完整,不搞繁琐哲学和反复论证。后来,毛泽东又将这一教学思想进一步引申,明确提出不仅战时培养干部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正规的院校教育也应注意这一问题。多次谈到,“书不能读得太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也不能读得太多,读几十本就行了。读多了就会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修正主义。”毛泽东还谈到,“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认为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三是强调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抗大前后办了十几年,各个时期学员的特点明显不同。前两期主要是培训红军骨干,第三、四、五期主要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第六期以后,知识青年的数量减少,抗大的培训对象即以八路军基层干部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每期开课前,抗大都要召开教育准备会,对学员的出身成分、斗争经验,文化水准、理论基础等,逐项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明确本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工农干部,首先是安排文化补习,教学中强调少讲多做,“先讲必要的前提,然后才来发问,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每个问题中有着一定的联系,使得听课者能在教员诱导之下,从问题的各个侧面,了解到问题的全部。”对于知识青年,则以问答式教学为主,组织学员展开自学和讨论,充分发挥其善于独立思考的优长。而对于有丰富经验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则强调以自学为主,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利用难得的学习机会,组织来自全军各部队的领导干部相互交流,认真总结带兵、作战经验,不断充实抗大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四是强调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毛泽东是教员出身,知识渊博,语言幽默,擅长讲课,对教学方法也很有研究。早在古田会议时期,他就开始倡导启发式教学,并提出了著名的十大教授法:“ (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解释);(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9)要提纲;(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这些教学方法符合成人学习的规律,完全不同于旧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毛泽东多次给抗大讲课,深受学员欢迎,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示范。许多聆听过毛泽东讲课的抗大学员,几十年后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下,抗大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课堂教学方法,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五是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现代高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大学办成研究型的。当年抗大在这方面就非常成功。抗大刚成立时,军事课讲的主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战例、战法。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我军的战争环境和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八路军的作战形式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平原游击战等新的战法。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员适应实战的需要,抗大专门成立了军事研究室,及时搜集和整理部队最新的战法、战例,经过认真研究,编写成新的教材。抗大还组织教员轮流下部队代职,体验部队生活,亲自参加战斗,帮助一线指挥员总结作战经验,直接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同时将这些最新战法带回课堂。例如,历史上我军长期依托山区作战,对平原上如何开展游击战争缺乏经验。抗大便组织教员、学员参战团,直接开赴冀中平原,利用青纱帐和村落与敌周旋,边打仗,边总结,边教学,很快就摸索出一套平原游击战争的战法。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培养出一批熟悉平原游击战术的干部。

六是强调博采众长,兼收并用。抗大虽然是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的干部学校,强调马克思主义对各项工作的指导作用,但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却一点不保守。无论是苏联红军的军政教材,还是国民党军队乃至日本军队、德国军队的条令教范,只要有价值,一概采取“拿来主义”,作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参考。强调知己知彼,重视对作战对手的剖析,也是抗大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是强调“教、学、做”合一,精讲多练。抗大衡量教学质量,不仅看教员讲了什么,讲得怎样,更主要的是看学员掌握了多少,会不会用。因此,特别强调“教、学、做”合一,精讲多练。以军事科目的教学为例,一般分讲授原则、分组实习、综合演习、教员讲评和课后复习五个阶段。在讲授时,要求教员讲得精练、简明,让学员一听就懂。讲完课后马上组织实际操练,以巩固所学的内容。学员操练时,要求教员和行政干部亲临现场,示范指导。要求学员对所学知识不仅理解,而且通过反复演练,做到熟练掌握。每期军事科目基本结束时,抗大都要根据情况组织一到两次行军、野营和战斗演习,包括夜行军、急行军、强行军,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宿营、设岗、侦察,营连规模的进攻或防御战斗演习等。在敌后办学时

[1] [2] [3] [4] [5] [6]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