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厦门大学凭什么不能开设高尔夫课程?
时间:2009-11-09 13:54:05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张成
最近,厦门大学比较惹火。

先是易中天如日中天,靠一个《品三国》就品遍了全国。

紧接着是厦门大学的高尔夫必修课,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乎,全国各界的“反资”、“反修”者便开始炮轰起来。甚至央视12套路一鸣同志的《道德观察》栏目里也拿他当作头版头条说事儿。紧抓住厦门大学校长的“精英学说”不放。好像高尔夫成了新剥削阶级精英的腐朽的生活方式。



诚然,会打高尔夫未必能成为精英,精英也未必都会打高尔夫。即便会打高尔夫,精英们也未必都有空天天去打高尔夫。这些都是很显然的道理。



但是不要忘了,老虎伍兹在出道之前也并不是精英,而是因为他打好了高尔夫才成为了精英和名流人士。

再做一个类比,丁俊辉出道之前,其实就是一个不务正业(在学业上不学无术)的普通小孩子,但因为一个在全民娱乐体育中最为普通的台球,使他成了一名最为年轻的国际体育精英。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再罗嗦一下到底什么是精英了。难道非要在北大、清华毕业的科学文化高材生才能算是精英吗?那么,科学文化课程一般,但却精通高尔夫的体育高手算不算精英呢?你看看国家历届奥运会的金牌得主,有哪个在科学文化课程的学业上表现突出的呢?有哪个不是先牺牲学业去拿冠军,然后再凭借金牌去补学业呢?



因此,作为一个国内知名的社会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凭什么不能培养一部分在高尔夫领域有前途的有志青年呢?我看说不定还能借此机会在厦门大学培养出几个老虎伍兹式的人物呢?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凭什么非要让全体同学都要统一地安心去读圣贤书呢?即便是强制大家都去安心读书了,那些没有读出来的半成品学生都推给了社会,社会又该如何消化呢?



这里可能又有人争论说,大学开设高尔夫课程可以,可以搞成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同学去学习即可,但不能开设成必修课,让所有同学都去学啊。



那么我想问,英语也不是所有同学都有兴趣去学的,凭什么让我等好几代年轻人都强制学习?当所有学生都学了英语之后,到底是出国的人多,还是留在国内的人多?到底是毕业后用上英语的人多,还是没再使用英语的人多?答案显然都是后者。并且凭什么不能学习其他外语?



在全民教育中,英语这个20多年来“投入产出效果最差”的学科尚且还在一直学习,那么凭什么厦门大学刚开设了一门高尔夫就引起如此大的社会争议呢?



在我本人看来,中国教育一刀切式的“工业化”模式,正是教育产出效率低下的真正根源。而教育的“商业化”(如新东方),却在周瑜打黄盖的公平模式下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



工业化不如商业化,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全面化教育)的悲哀。



因此,当我们不能否认很多像柳传志、王石、马云等精英人士都在打高尔夫的时候,其实不妨放开来让现在的大学同学们去学习一下,也算是帮他们增加了一种社会交往的技能,增加了很多与精英人士进行“高尔夫外交”的切磋机会。这对社会终究是一桩好事。



关于我的言论,可能又会迎来一大批卫道士的猛攻,但我不怕,你以为我是吓大(厦大)的?



哈哈哈哈。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