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有关部门应澄清“外资委屈论”
时间:2009-11-09 13:54:1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吴慧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前天公开表示,外资商业企业在中国并未享有所谓的超国民待遇,“外资商业企业在一些方面甚至还没有享受国民待遇。”

这就像去年底国资委主任声称“石油电信电力几乎没有垄断”一样让人郁闷。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资本相对短缺、商业模式混沌,市场化起始通过税收、土地、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来吸引外资,是一个既定的历史事实。那么怎么会出现怪异的“外资委屈论”呢?

近年来,外资企业特权受到多重质疑。去年有报道称,2004年外企涉嫌逃税300亿元,纳税也是零增长。今年以来,从徐工并购案到苏泊尔并购案及第一例反垄断听证遭遇“难产”,外资垄断性并购引起人们热议,而内资企业国美并购永乐,也与国际投行摩根士坦利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有直接关系,据说第二代浙商更热衷把企业全打包卖给外资…这种情形下,政、学两界与企业界不少人表示出担忧。

不可否认,小到并购,大到中国的改革模式,现在出现了两个派别。激进派认为当下外资潮热涌是一种必然趋势,是经济转轨的必经阶段;而保守派则认为,自对外资的政策优惠开始,中国的经济模式就有被异化的倾向,内资企业话语权被不断吞噬。这两个派别分庭抗礼互不相让,牵涉到中国改革的基本路径之争。

从市场而言,我们不可能拒绝外资。就拿中国银行业来讲,呆坏账居高不下,信贷大案不断,管理模式也千疮百孔。而外资入股或能查漏补缺、健全制度,应该算是特定形势下的最优选择。

但对外资保持必要的约束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大型企业的跨境上市与并购,主承销商大都是国际投行,大摩甚至巧妙地避开上限20%的政策限制,全资收购珠海南通银行,这一切不能不让人怀疑外资的胃口与野心。这也正是六部委联合发布外资并购新规及凯雷收购徐工股权降至50%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对外资入主金融业更是从严把关,比如对外资银行在内地开设分行事宜迟疑不决,最后的结果是必须“本土化”,即当地注册,才可享受国民待遇。然而,这种迟疑不决在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看来,却成为对外资的“委屈”,这种逻辑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视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事实不顾,却将因经济安全而对外资的适度设限看作是外资“还没有享受国民待遇”的酸楚,这一言论的目的,无疑在于利用话语权减弱人们对愈演愈烈的外资并购与资本运作热潮的抵触和侧目,同时也有为利益集团代言的嫌疑。稍为细心的人会发现,同样是黄海,曾于2004年6月22日在全国市场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在商业领域吸引外资过程中,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据2004年6月25日新华社)。如今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这背后都发生了些什么呢?

内外资企业的待遇高低是个伪命题。真问题是,如今的外资对中国市场预期逊于当初而采取一些公关走穴或施加压力时,行政部门能否挺直腰杆,按原则办事;真问题是,内资与外资如何一体同仁地享受公平待遇?在此关键之时,作为一个与外资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官员,抛出“外资委屈论”的调子,显然有关部门有必要加以澄清。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