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以“生态杠杆”提升国企战略“短板”
时间:2009-11-09 13:54:41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吴慧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国国有企业正处在“战略”退出的高发期,几乎所有国企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凭什么生存?你的生存方式是什么?按昨天的生存方式你还能生存多久?你凭什么参与全(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球经济竞争?这些问题的提出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企业所带来的竞争革命,又是全球经济面临的环境压力、资源压力等共同问题给企业所引发的战略思考。作为中国经济主导力量的国企不容回避,而且必须以前瞻的眼光及时作出战略调整。



当前是我国国有经济新一轮布局、产业调整、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国企走什么样的经济增长之路,如何处理好企业与环境、企业与资源的关系是最核心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也强调,资源节约是国家实现长远发展战略的可靠保证,也是中央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央企业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一、 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际60年代提出来的。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波尔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飞船延长寿命的方法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而地球经济系统就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源很多,地球寿命很长,但也只能通过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地球寿命才能更长,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对特定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即经济活动要按生态学的规律运作,让能源和物质在经济活动中循环流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资源得到最充分和最持久的利用,并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运行模式,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资源闭环流动的循环运行模式。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按照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新思维,以物质的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经济活动领域倡导新的行(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为规划和准则,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循环经济不仅能节约资源,减轻污染,增加经济效益,而且能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即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二、 国企战略“短板”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短板理论”。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也是国企发展的“短板”就是粗放型增长战略,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污染经济和以消耗资源为主体的浪费经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学苏联,走的是低就业、低消费、高消耗、自(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我封闭的重工业模式。然而,这个模式并不符合中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本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再加上政治动荡,走了一段就走不下去了,也使我们延误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八十年代,我们又学欧美传统的发展模式,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这一模式追求资本生产率(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与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二十五年后,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成了世界上自然资产损耗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时,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污染。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15年后我们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时,污染负荷也会跟着翻两番。



在这种战略“短板”思维惯性的冲击下,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国企为获得经济快速增长,在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高效,不仅耗掉了资源,破坏了环境,而且经济在一场不惜体力的百米冲刺之后疲惫而无奈地停顿下来,使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在资源环境的制约下,陷入百病纠结的窘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使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协调均衡。但是,时至今日,对一些国企领导来说,科学发展观并没有真正“入脑入心”,正确的政绩观还只是纸上谈兵,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依然大行其道。有的还抱着“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不放,不顾当地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哪个项目(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来钱快上哪个,哪个项目利税大保哪个,为了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先上车后买票”、先发展、后环保;有的甚至提出“宁要呛死、不要饿死”的荒缪理论,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终级目标甩在一边,把群众健康置于脑后。有的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保护出发,在环境保护上“雷声大、雨点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有的地方政府甚至阳奉阴违,出台阻碍环保执法的土政策,为污染企业大开绿灯,不惜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耗费资源换取的繁荣只是表面的、虚弱的,是推迟了执行的灾难。“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再保护”的发展老路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走不通的,一些地方和企业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但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而且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 以“生态杠杆”提升国企战略“短板”



循环经济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控制杠杆”。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生态经济,包括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等内容,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生活的(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具体要求。在这方面,国家会采取更为严格的环保措施和环境标准加大企业的环境成本,也会出台一系列环境经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