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明知自己的理论有问题,却还要进行掩饰,那就有点“无耻者无畏”了。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管理畅销书的始作俑者汤姆·彼得斯以及其后的吉姆·柯林斯。《追求卓越》和《基业常青》出版后的两年内,书中调查到的好几家企业,如Atari、Chesebrough-Pond’s、Data General、Fluor、National Semiconductor,已经渐渐泯然众人矣。根据《边缘管理》(Managing on the Edge)的记述,《追求卓越》出版后五年内,它所认定的模范企业中,有2/3都已从产业领袖的高位上跌落下来。彼得斯本人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捏造了数据资料,没有经过认真的研究。《基业常青》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对所选案例则进行了筛选,该书所认定的模范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所在产业部门的表现,而非源于企业本身。比如,惠普是符合《基业常青》关于业绩表现长期优于平均水平这一标准的一家企业。而实际上,虽然惠普的表现的确优于市场水平,但整个电脑硬件业的表现也都如此。另外,惠普的表现甚至并不比同业中的竞争对手更优秀。《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通过这个以及其他一些例子,甚至质疑所谓的“富有远见”、“业绩表现持续优于市场”的企业是否真正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