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最高的战争:波音与空客全球竞争内幕》第1章 行业霸主的挑战3
时间:2009-11-09 13:59:2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吴慧
空客就是一只凶猛的野兽——这是一个还没上市的公司在某年于纽约市召集了一些金融分析家,举办了一场所谓的空客华尔街论坛,并就此提出的论断。这场集会中有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一个公司没有上市,但它的部分产业却能进入股市?为什么空客不上市呢?无论上市与否,也暂且不谈它奇怪的公司结构,空客,这样一个由欧洲意见各异的国家的代表组成的集团能够创造出巨大的成功,才是人们真正看重的,才是最有意义的问题。

严格地说,空客还是一个新成立的公司,它在2000年才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公司实体。它由四个拥有不同的商业文化背景,以不同的运作方式建造飞机的公司组建起来,但在具体的运营中却看不到什么管理混乱的痕迹。相反,这种复杂的情况反而让这个公司在飞机建造的各个方面有着大量的技术积累。

和威尔逊不同的是,皮埃尔松并不会把整个公司的资本押在一款新的飞机上,不过他和自己的同事们需要努力确保法国在公司中的优先地位和大量的股份占有量,同时又不能与德国的利益产生很大的冲突,超过该国所能承受的底线。此外,也是参与方的英国对于欧洲的各项计划设置一直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心态:它属于欧洲的一员,但又要担心加入空客会影响自己跟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再者,威尔逊所领导的波音在业界拥有着最强的经济实力,这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其控制权是实实在在的,还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合作企业,可以在需要时相互扶持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创立早期,空客针对市场营销所设置的组织结构十分松散,而且在生产上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言。它的控股公司可以通过欧盟委员会来要求空客研发一款新式飞机,但却会因为无法说服其他的非本国政府而导致该计划最终搁浅。而且欧洲各国组建的这个公司的财力物力并不能实现共享,政府之间也对相互之间如何对空客进行财政方面的操作一无所知。

空客的创建者之一——也是第一位总裁罗杰•博迪勒(Roger Beteille),是一位杰出的法国工程师,他很擅长在企业里营造愉快的氛围,并且拥有着十分精明的商业头脑。1967年开始掌管该公司时,只有一个助理帮助他打理大小事务,条件比较艰苦,使得这个才华横溢的多面能手从未想过他正在创建另一个波音或者麦道。不过博迪勒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也相信自己现在所做的工作将会帮助欧洲的航空公司与强大的美国同行正面交锋。

博迪勒知道,如果要发展大型商务客机的生产能力,飞机生产商之间就必然存在竞争。到20世纪80年代,他清楚地看到洛克希德将会退出民航客机制造业,而麦道当时的一些企业运营方式在他眼里也是完全错误的。到现在,这一行只剩下了空客和波音进行较量,互相进行你死我活的价格战。虽然这种大型的运输机械产业最好能有3~4家生产商参与,这样才对运营商们比较有利,不过仅有两家生产型企业进行竞争也比完全由一家公司垄断要好得多。

空客在图卢兹的郊区布拉格那拥有面积极大,让人为之惊叹的现代化设备厂房。在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管理不当和决策错误造成了很大损失之前,它的发展一直非常迅速,可以说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空客的商业运作有着许多成功之处,与此同时,波音在管理上却频频出错,情况对它还是非常有利的。

在飞机制造的发展和成本的节约方式探索方面,空客做出过很多的贡献。例如,它将自己研发的飞机驾驶员座舱实行了标准化设置,这种标准化所创造出的座舱形式被人们视作一项行业规范,并受到了航空公司的欢迎。由于这样做能够节约制造成本,所以波音后来也勉强接受了这一标准,并且将它应用到自己的新式中型飞机787上。

大规模的飞机生产也使空客节约了不少劳动力成本。一家生产商制造的飞机越多,特别是有着相似特性的飞机,那么它的工人就能从中学习更多的生产技能,因为工作就是一种学习,生产的次数越多,犯错的可能就越小,飞机生产成本也因此得以降低。波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了大量的轰炸机,当战后研发第一代喷气式客机时,这条法则使它受益匪浅。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公司的组织结构十分完备,而且拥有从以前的市场竞争和生产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但波音还是慢慢变成了一个等级森严、制度呆板的公司,它的飞机采购商、发动机供应商、飞机其他零件的大型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许多员工都承认这一点。一些对波音十分了解的前五角大楼官员发表个人看法时,都认为波音内部官僚主义横行,程度比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要严重。

此外,波音还存在着一些很大的缺陷,严重导致了管理层在进行商业运作时对事务不加分析,只是凭直觉贸然做出决策。公司员工都怀有极强的傲慢心态,想当然地认为客户们除了波音的飞机就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得到扭转。公司内外的很多人士都批评波音很少对飞机制造业进行深入了解,这使得在公司工作的人员已经很难得到很好的商业运作的锻炼了。

最严厉的指责声反而来自于和波音合作的一些公司,以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集团为例:近几年,波音一直在引进,或者说尝试性地采纳通用电气公司的企业文化模式。但在通用电气的眼里,这个飞机制造业霸主过于浪费资源,甚至可以说到了奢侈的地步。此外,波音内部官僚主义横行,对客户的需求马虎了事。要知道,在发动机制造商和飞机生产商之间的关系处理方面,连空客的员工都觉得通用电气对波音有一定的庇护和偏向。波音的大多数客户也是通用电气的买家,所以他们能够从多方面了解情况,得出这样的结论。

通用电气的一个美籍华人员工李施(Li Hsi,音译——译者注),曾经负责公司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动机销售事务,后来受到重用,成为中国的区域总经理。在他身上发生的一次事件对整个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位区域总经理的眼中,波音的飞机销售人员(有的也同时在为通用工作)缺乏和中国客户打交道的经验,于是他非正式地建议波音改变其中一些不规范的商业操作方式。在通用电气的员工看来,这些提议都是合理的,非常有建设性。

但波音的高层领导们却因此指责李施的这种举动是为了暗中为空客的利益提供支持,要求通用电气将这名区域总经理辞退。虽然通用电气对波音的这种要求表示反对,但最终还是将李施调到了美国的辛辛那提市,并且降低了他的职位。这次事件使得公司各个阶层的员工们非常愤慨,其中有人就站出来发出抗议:“李施没有错,通用电气竟然会因为迫于波音的压力而作出这样的决定,太愚蠢了!李施的本意是要帮助波音啊!”

到了90年代,空客也变得和当年的波音一样,在业务活动方面显得飞扬跋扈,对待客户冷淡专横。它的员工对于公司的业绩变得骄傲起来,程度甚至超过了波音的员工,不过相比而言,这种工作人员为数不多。而让•皮埃尔松离开之后,公司的一部分人也开始变得官僚起来,情况比其他航空产业的公司都要严重。

这几年,这两个敌对的公司的战略开始发生变化,空客主动进攻,而波音则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逐渐收敛了自己以前的嚣张气焰,只是幅度不大。前者的员工开始变得自由散漫,不再对飞机的生产制造精益求精;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