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1:管理对象存在的三个客观原因
时间:2009-11-09 13:59:3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玟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整体分5个部分:

 管理思想为何很难“落地”;

 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 从执行力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 从组织成长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 管理思想“落地”原理。

其中,第一部分:管理思想为何很难“落地”分3个章节:

 管理对象存在的三个客观原因;

 管理者自身存在的两个主观原因;

 管理的层次。

本文属于第一部分,第一章节。



如今讲管理的大师很多,各种各样的理论思想也不少,有西方的,日本的,中国的,还有中西结合的。各有各的道理,也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一批批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在我接触到的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中,有个共同的体会,我们听了很多的管理课程,其中不少讲的真的非常不错,很震撼;也看过不少好书,很有启发,可是,等到了实际的管理中,却又感到无从下手,非常困惑。

那么,问题出在哪?

我们缺的是新的管理思想还是别的?

正如,本书引言中探讨的,管理思想更多的属于科学的部分,而思想如何推行,如何“落地”属于艺术部分。

作为较为成功的企业管理者,企业发展到今天,我们一定沉淀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我们虽然不敢说,这些思想和体系就一定非常成熟,非常先进,非常完备,但我们却可以说,这些思想和体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在目前和过去是比较符合企业的发展的。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思想和体系,但并不是要去把别人的新思想一股脑全搬进来,而是在现有的思想和体系上逐渐做调整和完善。

当我们认识到思想需要调整和完善之后,思想的调整和完善本身并不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感到管理的困惑呢?

针对这个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我们更需要的并不是新思想,而是将现有的或者完善过的思想如何真正推行下去,如何真正“落地”?因为,管理思想只有“落地”后才能真正给我们带来实际的效益。

但是,我们却越来越困惑:管理思想为何如此难以“落地”呢?

原因究竟在哪儿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管理的角色谈起。

我们都知道,管理是分角色的:管理者(主体)和被管理者(客体,或管理对象)。

下面,我们分别从管理对象和管理者两个角度来分析,管理思想很难“落地”的真正原因。

1. 知识工作者的特殊性——他究竟在想工作还是家里事?

这一点其实很多管理者和研究者早就认识到了,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明确的提出来了。我们的管理对象,已经从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转向了脑力劳动者,而针对这些知识工作者,如果你还按以前的管理方法管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一次,一家著名的汽车生产企业老板检查工作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一个工程师很休闲的翘着腿,怡然自得,老板非常生气,直接走进了人力资源总监的办公室:“去,给我把那个翘腿休闲的人开了!”

人力资源总监赶紧出去,到现场看了看,无奈的转过头,为难的找到老板:“老板,他是我们首席设计师,现在我们销量最好的几款汽车都是他设计出来的,您看……”

老板马上眉头舒展开来,“哦”,转身走了。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还有一个案例。大家再看看下面的这张图:



这是一个公司的中层经理,在下午5点的时候有人偷拍的照片。他们下午5:30下班。大家都能看清楚么?

好,看得清楚。是位女士,手放在嘴边,面带微笑,一定是在思考什么事情,而且这件事情让她感到高兴。

那么,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她现在正在思考的问题是有关工作的,还是老公?孩子?

认为她在想工作的请举手,只有3个。

认为她没想工作的请举手,18个,还有很多人没有举过手。不过比认为想工作的多了许多。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当然,外国人也有),当我们面对下属的时候,只要员工的状态没有让我们确信他们此时是在投入的为我们工作,那么,我们就会更倾向于认为他们没有工作,在想别的事情。

针对知识工作者,我们无法简单的通过工作状态来判断其实际的工作效率。这就是知识工作者的特殊性。

这样,我们不能通过简单的办法掌控到他们真正的工作内容和状态,但又不能仅仅靠看结果来管理整个企业。怎么办?

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的工作过程?

目前有很多企业想到了很多管理过程的方法,听起来非常有用,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日记。

很多企业都要求员工记日记,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都明白,只要能让员工都天天坚持记好工作日记,不论是对管理者还是对员工自己都非常有用。但实际上执行起来却非常困难,原因非常简单,只有极少数“超人”才能够有长期坚持记好日记的自律能力。

你如果强制员工记日记,时间一长,抵触心理就来了,敷衍你太简单了,记还不如不记。

可是,你如果不强制,这件事听起来就像是在做梦。

怎么办?

感到无能为力。

原因在哪?

就在于知识工作者所具有的这个特殊性。你不能束缚他的手脚,可你又很难掌控他的心。

如果你只考虑到了实现某件事之后的效果会有多好,但你不考虑知识工作者的特殊性,不考虑你如何才能在实际中实现这个“某件事”,那么,你的管理就很难“落地”。

这是管理难以“落地”的第一个客观原因。

2. 中国人的特殊性——擦六遍,没搞错吧?

目前管理界流行一种模式,很多企业家都想把自己的公司当成一个机器,修理并安装好各个部件,让整个机器顺利的运转起来,这样老板是非常轻松的,投入多少,能够产出多少,非常好控制。在西方和日本,这种模式有成功案例,但在中国非常困难,原因非常简单:中国人的特殊性,你千万不要把中国人当机器部件看待,更不能把中国人当机器部件来管理。

有个很经典的实验:擦桌子。

当我们的老板,叫一个日本人:“山本,来,把这个桌子擦6遍。”

“是!”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