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清华科技园:天亮了吗?
时间:2009-11-09 00:00:0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吴慧
技术、资本、人才、政策、商业化,中国高科技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日趋成熟,但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经济生态尚需时日

文/本刊记者 林涛 见习记者 袁茵

志鹏轻车熟路地走进清华创业园主任罗建北的办公室,她是这里的常客,作为TLcom Capital LLP的投资合伙人,她的目的是通过罗了解到更多清华创业园以及清华科技园区的高科技创业企业。清华创业园成立于1999年,是清华科技园的园中园,目的是为小型高科技公司提供人才、法律和商务支持。

“清华这边的高科技企业已经做得不错了,我们就是专门来投资高科技企业的。”志鹏语调轻快的告诉《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TLcom Capital LLP是一家1999年成立于伦敦的风险投资公司,公司管理着一笔近2亿欧元的基金,主要从事信息和通信等高科技公司的投资,以前曾经投资过欧洲和以色列的一些高科技企业。两年前,这家公司开始将视角瞄向中国,英国剑桥大学毕业,曾经在清华大学本科学习的志鹏因此被派驻中国。“我们对中国市场很有信心,目前还在找项目,我们只看高科技公司,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志鹏一再强调。

就在同一天,Intel投资部中国区总监叶冠泰也来到清华科技园参加一个创业者的项目路演,他对《中国企业家》表示,Intel投资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资中国科技型企业。他强调:“我们是全球化的公司,拥有全球化的背景和视野,关注高科技是我们相对其它在国内投资的VC的重要特点之一。”

资金缺乏一向困扰着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内,起源自硅谷的风险投资在中国逐渐兴盛,在美国,风险投资是几代硅谷高科技企业的天然盟友,从早期的集成电路到软硬件到互联网到生物制药,一部硅谷科技史几乎也是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光荣史。但在中国,风险投资的首选却是包括新浪、携程、盛大、如家、分众在内的互联网和各种消费类企业,根据清科集团的数据,2006年,风险投资在中国砸下了17.78亿美元,比上一年的投资金额高出51.5%,投资数量也从上一年的228个增长为324个。然而这些公司里真正具有科技含量的则寥寥无几。

“高科技企业我们大概算了算,从起步到成熟没有五年以上基本不太可能。在中国,目前风险投资也要比较,如果投如家三年(应为四年)就上市了,要投一个像展讯这样的科技公司可能要六年或者七年,所以风险投资一定会投他认为更快回报、更有希望的公司。”罗建北如此解释为何即使是在VC资金充裕的今天,高科技企业仍然遭到VC冷落的原因。在美国,高科技意味着高成长、高风险和高回报的并存,在中国,比高科技行业回报更高却风险更小的传统产业实在太多。

不仅如此,中国的科技企业的技术能力也受到怀疑。“国外VC普遍认为中国没技术,有太多的技术和美国比根本不叫技术。但我不这么看。”赵常贵坦言。他是一位在投资界有些特殊的人物,自2000年全球高科技泡沫破灭之后,他开始了对高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因为当初没有太多钱,所以多数是一些种子期的投资,这些钱有的甚至是通过抵押、贷款等途径得到,他也因此被同行戏称为“执着天使”。不过在他看来,在低谷期投资正是最佳的投资准则。如今,他在2001年投资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公司数码视讯有望在海外上市,这一下就将给他带来数十甚至上百倍的收益,而数码视讯正是清华创业园所孵化出的一家科技型企业。

在国家自主创新的国策指引之下,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最新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达到三千零三亿元,比上年增加五百五十三亿元,增长22.6%,与当年GDP之比为1.42%,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深圳证卷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则透露,创业板市场经过几年筹备,最近已经正式启动,估计会很快推出,而创业板正是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准备的融资平台。

一切都预示着变化正在开始。

“既然清华大学是中国高科技的集中代表,有很肥的土壤,我们就扎在这儿,这儿是最适合的。”赵常贵尝到了甜头,“我从小的开始抓,只要在夹缝中活下来的,市场空间能顶上来的,都是机会,慢慢做就能做起来。所以我们在找小的、迷你的中兴、华为,让他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栋梁。”

“我认为天已经亮了。”赵常贵说。



带着技术归来

如同许多雄心勃勃的高科技新创公司一样,GigaDevice(芯技佳易)公司的第一步是从硅谷开始。GigaDevice拥有一种名为dySRAM(2T-SRAM)的自有专利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把传统存储器芯片的组成由六个晶体管简化成两个,使得芯片的体积缩小了1/2,不过在硅谷,由于客户主要是思科这些的大公司,对公司有很多要求,比如提供三年的财务报表等,销售很难进行。对激烈竞争环境不太适应的GigaDevice生存艰难。

 

 

2005年4月,GigaDevice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朱一明和几位创业伙伴从美国归国,他们在清华创业园成立了北京芯技佳易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国内第一家从事存储器芯片设计的公司。

此前,朱一明在美国生活了七八年,在硅谷的一家公司任工程师。他对产业形势有着清晰的判断:过去由于半导体行业代表着核心技术,是国家制造能力比较重要的标志,有很强大的封锁。现在半导体产业往台湾、日本、韩国、大陆转移。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日益增加,必然会扶植这个行业。

2004年恰逢清华创业园在硅谷寻找有潜质的企业回国创业,几经接触后,朱一明选择了回国。落户清华创业园,芯技佳易拿到了创业园投给他们的一笔中等数额投资。通过出售IP专利,他们在5个月后有了第一笔收入,并且与包括世界排名第三的晶圆厂中芯国际形成了合作。如今,公司已经开始实现盈利,不过朱一明没有透露公司的销售收入,只说数量级在千万美金以下。而朱一明的梦想是让包括Intel在内的国际芯片巨头也能够使用芯技佳易的技术。

就在芯技佳易的隔壁,有一家名为雅康博的生物科技公司。与芯技佳易的技术出身团队不同,公司两个创始人许军普、何飚是职业经理人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正如两人的形象,一个干练精明,一个温文儒雅。

雅康博同样成立于2005年。许军普和何飚是清华大学的同班同学,此前两人都有过海外留学和工作的经历。2003年的同学聚会上两人决定一起做点事情,经过一年多的沟通和筹划,他们回国开办一个生物技术企业。此前许军普已经有过多年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经验,在跨国医药和生物公司里做过生产管理、市场调研和销售等,有十年的业界经验。何飚则一直在美国高校内从事生物技术的研发,技术一直处于国际尖端水平。

两个人的合作更多基于优势的互补。选择回国创业除了因为文化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许军普的优势在于对国内市场把握精准,他们的定位就是要作准确把握市场的生物技术,而高科技是无国界的。

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推出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