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编 刘文瑞教授
本期主要撰稿人 杨柯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由来已久。自从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后,不少学者试图运用系统论来破解管理学的种种难题。在这一方面,卡斯特堪称代表,他是迄今把系统论用于管理研究的最为体系化的学者。卡斯特从系统论的整体观念出发,把组织分为目标与价值、技术、结构、社会心理、管理五个子系统,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探讨管理问题。后来,他又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权变观点。卡斯特对管理学的解释,是一种宏观的、整合的思想,在管理学界曾经得到高度重视。卡斯特关于组织发展趋势的论断,被学界广泛引用。尽管系统学派存在着不足,但是,它对管理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已经在管理学发展历程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至今依然十分流行的权变理论,就承接着系统理论的余泽。
系统管理理论的由来与走向
系统管理理论概况
早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试图用整体性的眼光解释世界,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认识世界,由此诞生出了古代的系统思想。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观念、“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式等等,就是当时朴素的系统观。但是,这种整体观,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限制,还不可能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只是一种混沌状态下的猜测。
真正创立系统论的,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此后,系统论显示出了它巨大的学术影响。在管理学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商企业越来越庞大,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经理们渴望能有一种思想,指引自己的眼界再开阔一些,思路再宏观一些,克服管理中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局限。系统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蒙特?卡斯特(Fremont E. Kast,1926-),他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教授。1963年,卡斯特与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A. Johnson)、詹姆斯?罗森茨韦格(James E. Rosenzweig)共同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这本书借助风靡当时的系统论,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系统管理的观点,成为他创立系统管理理论的奠基之作。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格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一书,由此建立了系统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系统管理学派中的地位。此后,系统管理理论曾经一度风靡管理学界。
卡斯特对系统管理理论有着洋洋洒洒的长篇阐释,但其思想要领,不外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2)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要保持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3)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可以使管理人员不致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致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这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总之,系统管理理论就是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运用“输入-转换-输出”的分析模型,着眼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管理活动。这一学派强调,组织是一个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它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各种组织内部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组织又处于环境超系统之内。就其本质而言,系统的性质,取决于系统内外的相互联系,而不是取决于系统的构成要素。比如,石墨和金刚石的构成元素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原子之间的结构方式不一样,二者在性质上迥然有别。系统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用关联论来取代元素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运用系统论提供范畴、分析方法与一般原理,来全面分析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可以说,系统管理理论就是运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来发展管理学本身。没有系统论,就没有系统管理理论。因此,我们需要追根溯源,从系统论的发展谈起。 系统思想的发展历程
“系统”一词由来已久,在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就已经把宇宙看成一个自我循环的自然总体。毕达哥拉斯则认为人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宇宙整体同构,认为人是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由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创立的原子说,把宇宙分为若干层次,而把原子视为其最基本的要素,并试图从世界统一性、整体性和一体性的角度来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赫拉克利特在《论自然界》一书中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德谟克利特则著有一本历史上有记载但却未能流传下来的著作,书名是《宇宙大系统》。据推测,这可能是最早使用“系统”一词的西方哲学著作。到了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常用系统一词来表示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形式。系统时时处处可见: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群落、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等等,都可视为一个系统。但是,传统的系统理论,与“元素说”无法划清界限,而且其理论还建立在“元素说”的基础上,所以,他们所说的系统,在概念上更多是立足于集合论。
系统思想产生革命性变化,起源于黑格尔开创辩证法。进入现代后,系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19世纪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影响。辩证思想中那种有机地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20世纪初科学理论与科学工程实践中,促成了系统论的诞生和发展。 第一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一般系统论的诞生
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一般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 V. Bertalanffy)于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首次提出的。贝塔朗菲批评了当时关于生命体本质“机械论”和“活力论”的片面性观点,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他率先建立起一种“机体系统论”。1948年,机体系统论进一步发展成为著名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认为,每一种学科或者科学都有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可用来反映现实世界某些方面的概念结构。没有一门学科可以垄断全部[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