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中国企业的印象名片——中国CIS
时间:2009-11-09 14:01:32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玟
CI——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是企业识别的意思。CIS——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意为企业识别系统。CI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致、识别、个性、特征等。CIS由三部分组成:MI(mind Identity)企业理念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企业行为识别;VI(Visual Identity)企业视觉识别。CI是企业自我识别与来自企业外部对企业特性的识别认同一致,达成的共识。CI经过了100多年的不断完善,演变,目前已比较成熟,并因地域、经济、文化等差异,分为了两大主流:欧美型CI与日本型CI。各有其特点、所长。

在发达国家为企业所普遍采用的CI,转眼已经进入中国十几个年头了,从最初的不了解,抵触;到慢慢的接受,如今企业已经基本认可了CI的作用与价值,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该导入欧美型CI还是日本型CI。欧美型CI的特点是侧重企业对外传播,以视觉形象整合传播,公关活动、事件营销等为手段,以扩大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公众形象为目的。对企业快速进入公众视线、提高知名度有很大作用;日本型CI的特点是主抓企业内部管理与文化建设,以内部理念的整合、企业文化的提炼与教育、训练等为手段,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为目的。在规范企业管理、提高整体素质方面作用突出。两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各有所长,没有优劣之分。中国企业多采用欧美型CI,或因认识不足,资金有限等原因,只导入VI(企业形象识别)。至于应该导入日本型CI还是导入欧美型CI,笔者以为:完全照搬哪一个都不适合,因为中国是一个人文、地域特色很丰富且特殊的国家,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等,在中国多遭兵败。要么含恨而去;要么在觉悟了“中国特色”后重生。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物产十分丰富,未来的中国将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与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中国市场必将形成自己的CI——中国型CI。欧美与日本的CI各有所长且相对成熟,我们在导入CI时应该把两者都拿过来进行比较、筛选,符合中国市场规律,适合自身特点、需要的部分留下,与企业自身的优势、理念、文化等相结合,构建出自己的CI基础,并在市场探索中不断完善、发展。也要屏弃一些不符合自身核心理念与客观环境的东西。对于塑造中国型CI,笔者有如下建议:

● 应将人的因素列为第一参考要素。

在中国最深奥的文化是人文化。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的文化、观念、礼教、民俗等,构成了今天中国丰富而又深奥的人文化。对企业而言,影响决策方向的主要因素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其往往会把主观的思想作为企业的行动思想。如果导入的CI,其核心理念与领导者的思想形成对立或无法统一时,这套CI要么被高高挂起——摆着你的,做着我的;要么就是被执行的支离破碎。所以,深入了解、分析最高领导者的决策思想十分重要,包括价值观、经营理念、文化结构,甚至是个性特点、做事风格等。而对每一位员工的思想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大家都不理解、不认可的CI一定要调整,不然也很难在企业中推行,只有将领导者、全体员工、CIS,三方面的思想统一到一个层面的时候,CI才能有效实施并发挥作用。

●思想——CI的灵魂

导入CI后看着企业统一的形象、员工规范的行为、一切有章可寻,觉得已与国际接轨,并增强了竞争力。其实,企业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思想。

  MI是企业特色的理念,是CI构成的基础,而有些企业的CIS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慢慢淡化了思想层面的东西,只注意企业形象的统一传播、员工的行为规范等有形的东西,如此极易造成员工只知道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样BI部分就会被执行的十分生硬,尤其中国是礼仪之邦,对行为的处理十分讲究,就拿“笑”来说吧:微笑、大笑、憨笑、奸笑、苦笑、傻笑、假笑……每一个笑容的背后都有一套复杂的思想。企业也是如此,没有思想的行为如同木偶一样,怎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视觉传播也一样,没有思想内涵做支撑,其表现也必然十分苍白。

  人总是先有思想而后有行动的,所以,思想永远走在前面,也永远不能丢弃。

● 切忌生搬硬套

有些企业“按图索骥”将成功企业所应用的CI照搬过来,妄图以一套“最优秀的CI”打造一个最优秀的企业,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导致邯郸学步的后果:没学到别人的东西,反而把自己会的东西给扔了。曾经听过某企业复制青岛海尔集团CI,导致员工集体罢工的事。因为,每个企业的个体差异不同,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管理方式、人员素质等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不是一套CI所能改变并统一的,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导入适合自己的CI,才能发挥其作用。

●不要将CI的作用“神化”

通过CI取得成功的企业很多,如海尔、春兰等。CI的作用普遍得到了企业的认可,甚至有些夸大。CI毕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把一个企业的成功完全归为CI,这就有些不切实际了,CI只是一种手段或一个工具,它只能帮企业解决一部分问题,而非全部问题,如果使用不当还会给企业带来问题。如识别混乱给消费者造成识别的模糊或错误;CI推行不利造成内部资源消耗等。其导入时机也要谨慎,推敲企业目前的机制、规范程度、人员素质、对CI的认识程度、环境因素等。只有正确的看待与利用CI并与其他管理、营销手段相互配合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CI的不足与背后的机会

随着市场营销核心的转变(以企业、产品为核心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CI的不足已逐渐显露:CI产生并发展的时期正处于市场营销观念从“重推销”向“重市场”的转换阶段。所以,CI的思想主要是以自我为核心,这种思想在今天的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市场营销趋势下已很难适应,CI的作用也在慢慢的减弱。我们在导入CI时应积极探索,将原有的 CI战略思想进行突破:从以自我为核心向以市场、消费者为核心转变。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将促使CI的思想与方向的转变,而先知先觉的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 体现民族特色

  我国加入WTO以来,本土企业已越来越多的感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我们要“激流勇进”积极应对市场的挑战,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市场最有效的识别就是民族特色,欧美、日本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把本国的民族文化融入到营销战略与CI之中。中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对此,我们应善加利用,不要放着我们自己身边的宝藏不开采,而去追逐所谓的“国际化”有些本来很有民族特色的企业,在形象设计上非要弄的一身“洋”味,这样的企业已失去竞争国际市场的资格。可喜的是我们身边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并利用民族特色,这张特殊的营销牌。想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民族特色必不可少,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探索更多的识别方式

CI可以让消费者了解、识别企业。而企业可供消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