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战略贡献的视角看蓝海战略
时间:2009-11-09 14:04:07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张成

  郑奇志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在炙手可热的商业畅销书丛中,一股“蓝海战略”浪潮,在国内媒体和咨询培训行业的鼓吹之下来势汹汹,企业趋之若鹜。面对这场“蓝海战略”热潮,学术界依然不愠不火地进行冷思考。维护知识的纯净性,去伪存真,正是研究型学者对社会文化建设的最大贡献。作为一本发行量惊人的畅销书,《蓝海战略》(以下简称《蓝》)是否尊重这种纯净性,是否

  探讨蓝海战略的战略贡献,以及它是否存在创新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递进展开。一是对蓝海战略进行聚焦,分析其基本观点是否切合实际,其作用受到夸大的原因是什么;二是解构蓝海战略的作用,是否存在战略意义,其论述处于哪个层面;三是对蓝海战略进行重塑,探讨是否存在更优的战略工具,包括战略替代品,及其有效的切入点;四是探讨蓝海话题的启示,为企业提供应对方略,包括战略上专精与博通的平衡,以及对畅销书的摒弃与借鉴态度。

  聚焦:蓝海战略是什么

  ● 商业乌托邦:竞争可避?

  《蓝》将市场空间划分为红海和蓝海两种海洋:红海代表当前业已存在的所有行业,即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代表当前尚不存在的所有行业,即未知的市场空间。其宗旨是提倡企业绕开血腥竞争的红海而开拓新的非竞争性的蓝海。

  市场于企业,正如水之于鱼。鱼离不开水,企业也不可能脱离市场这个环境。企业之间的长久博弈,使竞争和合作成为市场的永恒规则。企业要避开竞争,一是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二是作为市场唯一的导入者。但是,上述两种情况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实现。企业避开竞争的成本很高,创新压力大、研发投入高,需要长期持续地投入资金,因此逃避竞争的观点并不具有一般性意义,至少不适宜普通的中小型企业。

  作为对社会贡献最大的创新方式之一,市场导入者的角色备受推崇。但是市场导入者是否就能够成功地进入所谓的“蓝海”区域呢?实际上,从企业界的实践经验来看,大多数的市场导入者都以失败告终,落得为人作嫁的下场。另外,在短期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和差异化来避开竞争,但是从长期来说,竞争者可以通过模仿等方式来实现超赶。

  诚然,这并不意味着创新就等于失败,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的业务组合都需要创新,持续地培育新产品适应了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开拓新产品、新市场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企业切忌眼高手低,倘若好不容易从“红海”突围而出,却走到了一片连消费者都不存在的“蓝海”,那么一切都只是徒劳无功。

  ● 新瓶装旧酒:蓝海炒作?

  综观畅销书的商业手法,往往是利用新鲜的名词,对理论界早已存在的概念进行重新包装,将眼球经济的效益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蓝》基本不存在任何借鉴意义。它没有系统地处理已有文献,而是跳跃式地截取某些管理理论片断,换个角度来强调企业创新。

  书中提出的拓展新市场空间的观点,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反映了企业对市场的反作用,这在理论界早有探讨。企业对市场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支配、创造、引导和替代市场几个方面。大企业对市场有着不同程度的支配作用,大企业凌驾于市场之上,使市场成为它的工具。同时,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创造市场、引导市场,企业替代市场显示了企业的资源配置作用。

  为避断章取义之嫌,下面再针对蓝海战略的三个准则,有的放矢地加以分析透视。书中论述到,“有效的蓝海战略必须具备三个互为补充的特征:重点突出、与众不同、以及令人信服的宣传主题。如果不具备这些特征,一个企业的战略必然是混乱无序、随波逐流、成本高昂。”然而我们可以看到,重点突出和主题令人信服都属于营销诉求的传递技巧,与众不同体现的是差异化的竞争战略。三个准则并非出自同一层面,由于论述中缺失逻辑性和严谨性,专业学者读之味如嚼蜡。但企业人士则容易被其创造的新颖名词所迷惑,在经验系统中寻求相关经历,一旦对号入座则盲目认同。

  《蓝》的这种东拼西凑式的写作方式,无异于新瓶装旧酒,老树著新花,创新之说无从谈起。比如其所谓的价值创新,其实就是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创造市场、引导市场。另外,书中提出成功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的六项原则,重建市场边界、关注全景、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克服组织障碍并将战略的执行作为战略的一部分,都是从完全不同的层面截取学界已有理论,然后凑合在一起。

  解构:蓝海战略的作用

  ● 差异化教程:技巧层面?

  凭借高屋建瓴的统合优势描绘企业的共同远景,是战略思想的精粹。如果说《蓝》也在宣扬战略的思想,那么它或许闪烁着某些竞争战略的花火,而非处于更高层面的公司战略。比如,在瑞士钟表公司斯沃奇(Swatch)的案例中,其进入蓝海的方式就是采用低价值零件、简化产品内部设计,以及降低工艺流程成本。这种从产品本身和生产方法上做出的根本性改变,事实上反映了该公司从差异化战略向低成本战略的转变。

  开篇伊始,《蓝》引用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案例来说明开拓蓝海的好处。太阳马戏团开拓的蓝海,其实就是向观众提供具有差异化价值的产品:把马戏的滑稽与惊险,以及舞台剧的技术合成及富于艺术感染力结合起来。

  尽管《蓝》涉及到竞争战略层面的内容,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更像是一本传授差异化方法的教程。而蓝海的开创是基于产品或服务创新而非技术突破,书中采用的例子更倾向于传统行业,如手表、葡萄酒、水泥、汽车、马戏娱乐甚至书店等行业,因此该差异化更为容易被企业所模仿和借鉴。当案例涉及电信、电脑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时,侧重点也是倾向于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价值。比如日本电信企业NTT DoCoMo并没有引进新的技术,而是采用i-mode服务,这对其核心竞争力之源泉,即技术创新的推动并没有太大意义。

  《蓝》在重建市场边界等章节中耗费了浓重笔墨,无论是从替代性行业,还是客户链、互补性产品或服务,其所阐述的重建市场边界方式基本是实现差异化的途径。它提供的只是执行过程中的步骤,而学术上从公司重构的战略层面形成新的业务结构和地域分布,远远比《蓝》设计的理论要深厚。

  ● 营销类工具:蓝海战术?

  战略重点一旦背弃了成本领袖,而偏重于提供差异化价值以开拓新市场,营销手段显得更为重要。《蓝》在营销方面的聚焦,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变成市场导向工具,堪称“蓝海战术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