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服务 -> 战略策划
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意义建构的模型
时间:2009-11-09 14:41:4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李玟
过去三十年里,人们对于企业在社会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一直争论不休。企业社会责任成为近年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有别于其它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和研究角度,牛津大学的卡奈尔·巴素和洛桑大学的奎都·帕拉佐两位学者尝试从“意义建构”(sensemaking)的视角来解读企业社会责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学术界有三种基本的研究思路:一是相关利益者驱动型,企业社会责任是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特定要求的回应;二是绩效驱动型,强调外部期望与企业的具体社会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这些行为的有效性,从而判定哪些行为是企业产生良好绩效所必需的。对以上两种研究思路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应该是什么,或者应该做什么,才能被视为优秀的企业公民?”三是动机驱动型,研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外在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如提高公司声誉、取得法律认可、提高顾客忠诚度等。内在动机是加深企业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识。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是高度多元化的,但大部分是通过调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来进行研究,如企业是否有行为准则,是否遵循具体的环境标准,是否投身慈善事业等。然而,仅仅列出企业参加的有关社会责任的活动而不理解其背后动机是很难区分企业之间的真正差别的,尤其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日益趋同、接近标准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以上三种研究思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过分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而忽视那些引发或塑造企业行为的制度性因素受到了批评。巴素和帕拉佐提出通过研究组织如何感知外面的世界来了解企业社会责任背后的内部制度因素,如心理图式和意义建构过程。在社会责任研究领域,这种意义建构的分析,无论是个体管理者层次上的还是组织层次上的,都是一种缺失。

意义建构是“个体建构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地图的过程”。根据这种观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并非直接源于外部压力,而是嵌套于组织内部的认知和语言过程。组织内部的这种意义建构过程导致组织以特定的方式看待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而影响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接触。

组织意义建构的模型影响了组织内部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同时也影响了组织的关键决策。这种观点将组织描述为生活在一个感知到的、而非真实的环境里,组织作为自我认知的组织,而非真实的组织来进行运转。



合法性

组织意识到需要获得社会,尤其是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就必须努力遵守“一些规范、价值观、信仰、概念的社会结构系统”。取得合法性的方法有三种:实用主义的、认知的和道德的。

取得实用主义的合法性取决于组织是否有能力说服相关利益者相信组织的决策、产品和过程都是有益的。潜在的假定是企业可以充分控制自己的环境,把合法性当作资源来进行管理。

为了达到认知上的合法性,企业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感知到的社会预期。与实用主义合法性不同的是,这里的假定是环境控制企业,合法性源自企业成功地适应外部要求。产生于适应外部压力或者对不确定性的反应,包括模仿那些过去成功地解决过类似的合法性挑战的行动者。

道德合法性的潜在假定是,面临根本性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

[1] [2] 下一页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