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农家乐
今年5月31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良种创制中心在北京启动。
在位于北京市的北大生物城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们正埋头在工作台前忙碌。隔壁的育种室内,成架的培养皿里,同期培育的幼苗正在生长。
这群科学家所作的研究,即将影响到中国上亿亩农田。北大的邓兴旺教授带领的团队,正力图用精确育种技术替代传统的经验育种。
作为世界著名的植物生物学家,邓兴旺建立的系统作物设计实验室,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国主要作物由“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的转变。基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还有中国作物基因资源,实验室力图开发新型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境、水资源及营养高效利用的农作物新品种。
在863计划支持下,目前,这个研发团队在作物“分子设计杂交”育种体系建立方面取得的突破性应用成果,使中国在水稻杂交育种领域继续保持国际领先优势。
“中国农业生物产业缺乏原创核心技术,产业化方式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中国种业的发展。”邓兴旺如此描述自己的目标,“为此,我们希望能够在作物前沿核心技术创新、作物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方面做几件实事,期望能够帮助改变中国种业的这种被动局面。”
人口的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的逐渐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育种的效率、多样性和准确性。推动传统的“常规育种”向高效的“精确育种”转变,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而令人不安的是,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领域,中国尚没有一家可以与国际同行业领军企业,如孟山都、先正达或杜邦先锋相提并论的国际化企业,这极大制约了中国种业的发展。
为此,科技部与北京市决定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立一个从基础研究成果到产业化应用推广的高效发展模式,通过高端研发与现代服务业,引领农业走“高端、高效、高辐射”之路,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种业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差距。良种创制中心,则是重中之重。
目前,良种创制中心已在作物育种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建立了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产业研发系列技术平台,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
不仅如此,他们还创制出非转基因的、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广适优良籼稻新品种,将有效防止除草剂对作物的损害,简化田间杂草管理流程,降低水稻种植成本。
未来,良种创制中心将建成国际领先的前沿研发机构,建立全球第一个含有4万个SNP(一种基因遗传标记)的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平台,每年将为相关院校或研究单位完成1000个以上水稻载体转化。
不仅如此,通过各种全国性的商业化技术产业联盟,我国的传统育种周期将大大缩短,种质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企业育种制种成本降低,种业国际竞争力大大提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考察了水稻试验田后,评价智能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是杂交水稻三系及两系育种后的又一次飞跃,将实现中国作物育种的第三代育种技术。 郭敏 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