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CNTV农家乐首页
最近媒体经常报道香蕉、西红柿等使用催熟剂、膨大剂,所谓的催熟剂、膨大剂到底是什么?人吃了这样的蔬菜水果到底有没有危害?国家对此究竟有没有检测手段和标准?带着这些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官员。
记者:催熟剂、膨大剂到底是什么?除了催熟和膨大,还有些什么用途?
周普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催熟剂、膨大剂都是老百姓的俗称,它们都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世界各国开始使用的一类新型农业投入品。在分类管理上,我们国家曾经按肥料管理,1997年《农药管理条例》把它调整为农药来进行管理。目前,我国登记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38种,国际上登记使用的有100多种,从功能上分,植物生长调节剂还有促进生根发芽,促进生长,调整花期,抑制生长、矮化植株等作用,如防落素用于番茄保花保果,赤霉素用于水稻制种,缩节胺用于抑制棉花徒长,吲哚丁酸用于葡萄等园艺作物的苗木繁育等。
记者:我们平常吃的蔬菜、水果是不是都用过催熟剂、膨大剂或者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呢?
张真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作物上都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实际上大家比较关注的膨大剂和催熟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只是在特定区域、特定作物、特定生产方式和特定环节上使用。比如催熟剂主要用于香蕉、芒果的采后环节;膨大剂主要用于部分老品种的猕猴桃、葡萄以及温室和塑料棚冬春季节生产的甜瓜等,像叶菜类蔬菜、其他水果生产都不需要使用。
记者: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不能不用?张真和:认识和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重要的科技发现,不仅在我国,而且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普遍使用。
由于气候、生产条件、运输距离和货架寿命的影响,有的农产品生产或贮藏运输过程中,不得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比如,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冬春季节的温室、大棚番茄生产,由于棚室内的经常出现15℃以下低温和35℃高温,造成番茄不能正常坐果,需要用防落素等来保花保果,不然就很难保证这些地区冬春季节的番茄供应。
又比如,香蕉的适宜产区在东南沿海和西南热区,完全成熟的香蕉,贮藏期只有2~3天,而海南产地到北京老百姓“果篮子”的时间一般需要一周,不得不采取世界通用做法,当香蕉达到七至八成熟时就采摘销售,在运输途中或出售给消费者(城乡居民)之前用乙烯利催熟,不然我国北方人民就吃不上价廉物美的香蕉了。
再比如,棉花生产前期使用矮壮素控制株高,提高棉花产量,后期使用噻苯隆促进脱叶和开桃,提高棉花品质,有利于机械采收。还有,在水稻杂交制种中普遍使用赤霉素,不然种子产量就很难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