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堇由于其独特的花形和出色的群体效果,已成为我国早春至初夏应用的主要花卉。现将三色堇的种植方法介绍如下。
一、播种
采用保护地栽培。一般播种时间为7~10月。播种宜采用较为疏松的人工介质,可床播、箱播,有条件的可穴盘育苗,介质需消毒处理。播种后保持温度在18℃~22℃,避光。三色堇发芽适温为18℃~21℃,避光条件下7~10天发芽,生长适温为10℃~13℃,播种后14~15周开花,播种时如气温太高,会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导致成苗率过低。通常可采用两种方法降温:一是采用发芽室或人工降温,制造适宜的发芽温度和湿度,出苗后移至有温帘降温的、遮阳通风条件好的育苗棚内,让幼苗正常生长,二是利用高山,在长江流域需海拔700m以上自然低温的气候条件下进行高山育苗。
二、育苗
三色堇播后可用蛭石覆盖种子,土温18℃~24℃,保持介质湿润,胚根长出前不需要光照,一般7~14天可出苗。三色堇小苗成长阶段土壤温度为15℃~24℃,温度越低植株生长越慢,植株越健壮。浇水前让土壤干透但要避免植株永久性萎蔫,这有利于三色堇根系的生长。土壤pH值保持在5.5-5.8。在植株长至3~4片真叶时,可进行适当的炼苗,促使植株健壮。此时应适当降温、增加光照,在苗期不宜使用矮壮素。当根系已形成根球,穴盘苗可以直接上盆,常采用小盆,盆径为10cm。选用排水良好的培养土,这对生长在冷凉、弱光的秋冬季尤为重要,否则不易干燥而严重影响生长。土壤pH值应在5.8~6.2为适宜,如大于6.5会出现根系发黑,基叶发黄。
三、移植上盆
根据冬季草花规模化生产规格要求,一般采用口径10cm-12cm的营养钵上盆,可一次到位,不用再进行换盆,盆栽土壤要求疏松、肥沃,给予全光照的环境条件,光照不足、营养生长旺盛,对开花不利。三色堇生长适温为10℃-13℃。上盆后的温度调控,如果希望达到一定的株径,可利用保护地设施栽培。在大棚内生产虽可达到一定的温度,但必须注意经常通风,否则容易引起徒长和病害。
四、移植后管理
三色堇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可在露地越冬,但株型很不理想,所以一般均采用在保护地设施条件下生产。夜间温度16℃~18℃,白天18℃~24℃,当植物放置在室外时很难保持最佳生长条件,用负昼夜温差有助于植株变矮,质量高。注意不要出现高温。日常养护须注意水肥的控制,浇水要适度,过湿容易造成茎部腐烂,多病害,过干容易造成植株萎蔫。在10~11月,三色堇可以忍耐一定的干燥,浇水一般以植株叶片的轻度萎蔫为基准。应勤施薄肥,生长期可用0.2%尿素和复合肥液间隔施用或者50ppm~100ppm浓度的20-10-20和14-0-14的水溶性肥料间隔施用,初花期只施复合肥或14-0-14的水溶性肥料,盛花期适当拉长施肥时间。三色堇生产过程中一般不采取摘心来控制高度。三色堇的病害主要是苗期猝倒病、生长期茎腐病:虫害主要有夜蛾、蚜虫等,应注意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