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技术 -> 种植
夏季林地套种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10-06-11 15:30:41来源:作者:
摘要 常见黑木耳生产分为大田栽培、林间栽培和荫棚栽培。夏季高温、多雨气候,采用黑木耳大田和荫棚栽培方法,易出现菌丝霉变、菌棒灼烧、出耳少等现象。为此,按照仿生学理论,还菌与林,探索室内发菌、林间催耳与出耳等栽培技术,建立高等植物—林树与微生物—黑木耳种群之间优势互补的高效组合,形成林地套种黑木耳立体复合群体,可以实现黑木耳越夏安全生产,使传统农业逐步发展成为更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实现农林产业的生物良性循环。
  关键词 林地;黑木耳;套种;高产栽培;夏季
  
  1黑木耳栽培习性
  
  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及酸碱度等生物因子,直接影响黑木耳生长发育。
  (1)中温型。黑木耳属中温型真菌,具有耐寒怕热的特性,对温度反应敏感。其菌丝在4~32℃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2~26℃,低于10℃,生长受抑制;高于30℃,菌丝生长加快,但纤细,衰老加快;15~32℃下能形成子实体,最适温度20~25℃。适宜范围内温度越低生长发育越慢,但子实体色深、健壮、肉厚、产量高、质量好;反之,温度越高生长发育越快,菌丝细弱,子实体颜色淡、肉薄、产量低,并易流耳,感染杂菌。春秋两季温差大,气温在10~25℃,较适于黑木耳生长。因此,南方的黑木耳比北方的黑木耳色黑、朵大、肉厚。
  (2)高湿性。黑木耳在整个生育阶段均需要较高的湿度,尤其在子实体发育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保持在90%~95%,低于80%时,子实体生长缓慢,低于70%,不能形成子实体,但很低的湿度,菌丝也不致被干死;其子实体富含胶质,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如在子实体阶段一直保持适合子实体生长的湿度,会因“营养不良”而生长缓慢,影响产量和质量。如果采取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耳片在干时收缩停止生长后,菌丝在基质内聚积营养,恢复湿度后,耳片长得既快又壮,产量高。
  (3)喜光性。黑木耳是喜光性真菌。光对子实体的形成有诱导作用,在完全黑暗条件下不会形成子实体;光线不足,生长弱,耳片变淡褐色;只有在400Lx以上的光照条件下,耳片呈现黑色,且健壮、肥厚。但在菌丝培养阶段,要求暗光环境,光线过强,容易提前现耳。
  (4)好气性。黑木耳属于好气性真菌,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充足氧气。如果二氧化碳积累过多,不但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且易发生杂菌感染和子实体畸形,使栽培失败。据观察,二氧化碳积累较多的地方,子实体不易开片。林地套种黑木耳,由于树木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比大田栽培和荫棚栽培具备充足的新鲜氧气,是实现稳产高产的关键性因素。
  (5)偏酸性。黑木耳菌丝体生长的酸碱度范围控制在pH值4~7,其中以pH值为5.5~6.5时酶的活性最强。但在袋料栽培中,培养基添加麦麸或米糠时,菌丝在生长发育时产生足量有机酸,使培养基酸化,易于霉菌生长,导致菌袋污染率上升。为此,在菌丝培养阶段就要进行黑木耳的抗碱性驯化,提高菌丝对高碱性培养基的适应能力,从而使霉菌受到抑制。经栽培试验,经过驯化的菌株在pH值为8的培养基上仍能生长良好。
  
  2黑木耳室内接种发菌技术
  
  2.1菌种与配料
  (1)品种。应选高产、抗逆、广温型菌株,山东胶东半岛地区以延明1号为主。
  (2)配料。适应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原料很多,常见配方如下:①以杂木屑为主料。硬杂木(阔叶)锯末85.5%,麦麸(或细稻糠)10%,豆饼粉2%,石膏1%,生石灰1.5%;或软杂木(杨、柳等)锯末69%,松木锯末15%,麦麸12%,豆饼粉2%,石膏1%,生石灰1%。②以棉籽壳为主料。棉籽皮90%,麦麸8%,石灰1%,石膏粉1%;或棉籽壳77.5%,锯末20%,糖0.5%,生石灰0.5%,石膏1.5%。
  以上干料与水的配比一般掌握在1∶1.2~1.3。棉籽皮、玉米芯吸水量较大,干料与水的配比为1∶1.3;锯末吸水比例较小,干料与水配比以1∶1.1~1.2为宜。此外,还应根据季节和配料的干湿程度适当调节水量。
  
  2.2拌料、装袋与灭菌
  (1)拌料。一般选择在水泥地面上进行拌料与装袋。先将麦麸、豆饼、石灰、石膏粉等辅料混合,干拌均匀,再掺入棉籽壳或锯末干拌一遍,然后加水、拌匀,使含水量达60%~65%,用手紧握料以指缝见水为宜。拌完料后,闷堆1~2h装袋。
  (2)装袋。要松紧适宜,过多、过实、过高,袋内通气不良,菌丝生长缓慢;装料过松,菌袋易起褶,袋内窝存空气,发菌过程易感染杂菌,出耳时产生吐黄水现象,搬运时易使生长的菌丝断裂。
  (3)灭菌。袋装好后,用直径2cm、长50~60cm的圆木棒,从中间旋转打眼,打到底,再旋转拔除,然后套上颈圈。装好袋后要在4h内高压或常压灭菌,防止变酸。常压灭菌时当料温达100℃,开始记时,保持8~9h,闷锅1~2h后开锅,并用锅内余热将棉塞烘干。注意灭菌时间不要过长,否则培养基营养消耗过大,且减弱了抗杂菌能力,缺少出耳后劲。
2.3接种与发菌
  (1)接种。将接种瓶口用酒精灯烧一下,再放在接种架上,在酒精火焰封口的情况下用接种钩挖去菌种的老化层。然后,用右手的无名指与小手指把料瓶(袋)的棉塞拔除,用接种钩(匙、铲)迅速通过酒精火焰,沿瓶壁伸入挖出菌种,菌种以黄豆粒至花生粒大小为宜。
  (2)发菌。将菌种接入袋内培养基孔内或料面中间,每处2~3块,随后扎口,注意扎得松些。一般接种后1~2d会萌发吃料,就进入催耳阶段。
  
  3黑木耳林地套种栽培管理措施
  
  林地套种黑木耳,空气新鲜,昼夜温差大,耳袋贴地排放,易吸潮保湿,能够发挥高等植物和微生物共生互补优势,比传统室内吊袋栽培、大田栽培和荫棚栽培具有更高的生物学效率。
  
  3.1选择适宜栽培场所
  选择光照适度、离水源较近但不要积水、通风好的林地。北方实行林菌套种,以杨树树龄4~5a为宜。树龄过小,遇到夏季高温时需加盖遮阳网,以防高温烧菌;树龄过大,套种行内光照不足,不利菌丝生长发育。子实体生长阶段常以3分阳7分阴为光照强度界限,确定是否加盖遮阳网。
  
  3.2严把整地做畦质量
  先在栽培场地四周挖好排水沟,清除地面杂物。在4~5a树龄的杨树林行间进行整地做畦,采取南北或顺坡方向,做宽1~1.5m、深20cm、长度不限的浅畦,畦底压实,畦埂拍实(地干先浇水),向外倾斜,以利排水。畦间留60~80cm宽的作业道(雨季可作排水沟),畦内发菌袋间行距和间距均为20cm。场地有效利用率为2/3左右,排22~25袋/m2。摆袋前,顺着畦面铺盖厚约6cm左右发酵好的稻草或麦秸,以防畦田内水分蒸发。然后,撒一层石灰粉或驱虫剂杀虫,灌一遍透水。
  
  3.3合理选择栽培季节
  林地套种,以芒种前后出耳为宜。可以采用逆推法合理确定接种、发菌、催芽(耳)、摆袋排场等生育时期。摆袋出耳时间,春栽在当地气温稳定在13℃左右。栽培袋生产及培育时间约需40~50d,出耳期约需50~60d,故制袋时间应前推30~40d,若自制二级种,还需再提前30~40d。如山东省林菌春夏套种一般在上年度12月中旬发菌,翌年2月中旬到3月上旬制袋养菌,4月中旬(“清明”至“谷雨”)摆袋出耳,6月上旬采耳收获,这样可达到“冬养菌,夏出耳”的生产效果。
  
  3.4菌袋畦床定植管理
  (1)扎袋。当菌丝即将长至袋底或刚长满袋时(严禁菌丝长满后多日不扎袋划口),移到耳床,用塑料绳将菌袋颈圈下扎紧,去掉颈圈,再把袋口折回扎死。
  
本文原文
  (2)割口排袋。不要在高温、风雨天割口,不要在袋料分离处割,也不要在形成原基处割;要选择早晚或雨后的晴天划,空气清新湿润,对耳芽形成极为有利。在畦床边割口,边排袋、边盖湿润草帘。割口刀片用刮脸刀片或手术刀片,17cm×33cm的菌袋,每袋割2~3层口,每层4个,共8~12个,“品”字型排列,要割“V”型口,角度围45°~60°,边长2cm,深度0.5cm,见浅层菌丝割断,让断面形成多菌束的菌丝先端,适宜菌丝扭结形成原基。“V”型口如同一个小门帘,防止浇水进入袋内引起污染。划完口的袋立即排于畦床上,袋与袋间隔20cm,呈“品”字型排列,盖上湿润草帘(如气温低,可盖塑料膜,但应注意定时通风)。
  另外,常采用倒立出耳方法:即脱掉颈圈,不用扎袋,将余袋窝入孔内,划口后将接种端朝下排袋。站立出耳往往出现菌袋上下出耳不齐、耳片上小下大的问题,不便于统一管理。因为菌袋水分是上小下大,菌龄是上老下小,切口摆袋出耳,贴地的部位湿度高,所以袋下部出耳早、耳片大。倒立出耳弥补了这个缺点。
  (3)催耳。春耳划口后,常因早春气温低、空气干燥,造成原基形成慢、出耳不齐等现象,延长出耳期,影响产量,采取催耳的办法可以解决。具体做法:出耳时栽培袋间距10cm左右,集中催耳时的袋间距23cm即可。恰好2床的袋密摆在1个畦床内,排袋时可隔一床摆一床,便于分床。但如过分集中,会因床内氧气不足抑制原基形成。床内温度15~25℃,温差8~10℃,相对湿度保持80%~90%时,适合原基形成。如湿度低,可在草帘上覆盖薄膜或小拱棚来保湿增温催耳;温度高,则加盖一层草帘来降温保湿。早晚通风,每次10~20min。该期管理的关键是“增氧、加湿、闭光”,达到“九阴一阳”。
  (4)分床。分床管理要适时,最佳时期是分化出锯齿状曲线耳芽时。要在晨曦或夕照中揭开草帘,将袋疏散开,按正规出耳摆放。若分床过晚,会造成耳片粘连,甚至导致床内感染。
3.5出耳及成熟期管理
  经分床处理的黑木耳,将进入出耳期。整个出耳期可分为:原基期、幼耳期、成耳期和成熟期等4个阶段。
  (1)原基期管理。即耳基形成期,需5~10d。一般需要的空气湿度为80%左右,温度控制在15~25℃,新鲜空气(早晚通风),适当光线(夜间和早晚撤掉草帘)。
  (2)幼耳期管理。即子实体分化期,需5~7d,由原基形成珊瑚状耳基。该期是黑木耳管理的关键时期,切忌浇勤水、浇大水,否则易引起流耳。保持湿度在85%左右,即床面见湿、草帘湿润,原基表面不干燥。如果天气干旱,床面干燥,要在傍晚撤下草帘,用喷雾器向耳袋、床面喷雾,黎明前再喷1次,然后晚上通小风,耳芽无水渍后盖上浸润的草帘。如遇雨天,要雨后通风,以避免高湿危害。
  (3)成耳期管理。即子实成熟期,一般需8~15d。此期应逐渐增加喷水量和床面湿度,可用喷雾器向草帘上喷水,并注意通风,严防高温高湿并存。总的原则是:看天给水,看片定量,大湿度,大通风。同时,在出耳旺期注意适当增加光照,以促进耳片蒸腾作用,增强新陈代谢活动,使耳片变黑、变肥厚,品质好,产量高。
  (4)成熟期管理。当耳片展开,边缘由硬变软,耳根收缩,出现白色粉状物,说明耳片已成熟,可以集中进行采摘。此期应严防过湿,并加大通风,防止霉菌或细菌侵染造成流耳。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