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家种的玉米每亩地都能打800公斤左右,这全得念农业技术推广的好啊!;开鲁县开鲁镇增胜村种粮大户张艳奎提起自家的收成,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2009年以来,该县把玉米高产创建工作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工作来抓,从土地整理、种子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确保玉米高产高效。3年来,该县累计推广玉米高产田20万亩,对全县玉米生产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今年,该县将建设玉米高产高效农田65万亩,力争亩产量达到950公斤以上。
从种到收全程把关。该县重点采取;一增四改;技术措施,推进玉米高产创建工作。;一增;,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亩保苗由传统的4000株增加到4500 株。;四改;,即改种;金山27;、;郑单958;等耐密型品种;改传统均行小垄种植为大小垄种植、大垄均行种植、覆膜大小垄种植,平均每亩增加500株以上;改常规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特别是推广农家肥的使用和秸秆还田技术;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种植。在机械化方面,该县农技推广中心与农机生产企业合作,根据农艺特点适时调整农机设计标准,达到了农机农艺的有效结合,方便了技术推广和农民耕作需求。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该县配套玉米高产综合生产技术,如机械深松、合理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等。在玉米螟综合防治方面,该县以生物防治为重点,主要通过白僵菌粉封闭玉米秸垛、在项目区内安放频振式杀虫灯和释放赤眼蜂,既达到防螟目的,又省钱、省力、环保高效。
从课堂到大田全程指导。为调动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去冬今春的农闲时间已陆续开展了近10场培训。培训采取;大讲堂授课;、;菜单式培训;、;进村入户面对面;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大讲堂主要是对农业科技人员、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等进行分期分批集中培训,而;菜单式培训;和;进村入户面对面;等分散式的培训,则是技术人员与农民间的有效互动,农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遇到什么技术难题,就现场解决相应问题。同时,利用培训和赶大集等时机,向农民发放玉米高产创建科普明白纸、测土配方施肥资料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手册,让群众随时随地学知识。去年,该县还建设了6个;农民田间学校;,教室便是典型示范田,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教材,学员们现场观摩学习,示范效果非常明显。
从人员到资金配强给足。针对农业技术人员不足的实际,该县每年培养100名技术指导员,每名技术指导员抓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科技示范户带动10户普通农户。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农业科技层层推广下去,让更多农牧民增产增收。今年,该县还将在全县大学毕业生中选聘217名科技宣传员,充实壮大科技服务队伍,以此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与此同时,为保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该县每年都拿出一定的项目经费用于培育示范户和建设示范基地。去年,该县在6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全面整合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玉米螟综合防治等项目,共向项目区提供杂交种子5150公斤、地膜10600公斤、配方化肥50吨、颗粒有机肥600吨、大型深松犁10台、大型六行气吸式播种机7台、气吸式覆膜播种机 11台,大型中耕追肥机4台,总物化补贴达到了114.78万元。
编辑点评 杨璐
科技惠农的;样板工程;
粮食怎么保?科技是关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换言之,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就在科技创新。
近年来,开鲁县坚持以农技推广与机械耕种为引擎,以技能培训与典型示范为支撑,以科技服务与资金配备为保障,不仅玉米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而且走出了一条把专家技术变成农民技能,把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把惠农政策变成激励农民自觉行动的粮食增产新路子,这无疑是给通辽市农技推广带来的最好启示,同时也为通辽市现代农业发展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标杆。
从种粮;靠天收;到良种良法推广、示范带动,再到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辽市农业正逐步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规模化、精细化的现代农业转变,这其中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在当前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惟有充分利用好科技手段,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升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才能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潜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胡建华)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