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宁波杂交水稻育种创新团队选育的第一个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4号;,犹如一头;水稻狮虎兽;在宁波横空出世时,众多专家都不敢认定。但随着甬优6号、9号、12号等杂交籼粳稻陆续登场,不少专家迷惑了:这一连国内外著名院所都未能攻克的世界性难题,竟能被几位;无名小卒;组成的宁波团队率先选育成功?
;率先破解杂交籼粳稻难题的秘密,就是靠我们这个团队的力量。;团队首席专家马荣荣坦言,;论单个能力,我们并不出众,都是小舢板,但聚合起来,成就了一艘水稻育种‘大航母;。;
三月初的甬城,阴雨连绵,当记者穿着厚厚的冬装前往位于海南陵水的宁波南繁基地时,那里却已似夏天,最高气温32℃。基地的试验田离驻地五六公里,面积约有150亩。
今年40岁的周华成,蹲在田里小心地用剪刀将一粒粒稻穗谷粒剪去一半后,套上纸袋。性格开朗的他说:;手里的活绝不轻松,因为直接关系到中午的人工授粉。;一株稻两把穗,一把穗150粒谷,一天完成50株稻的授粉,平均一天要剪1.5万刀。不远处的一片用彩色塑料布分隔、气温超过40℃的制种区里,年近六旬的李信年手拿镰刀,目不转睛地搜索着杂稻。他说:;这一间间密不透风的‘包厢;,大家称之为‘桑拿间;。;
;无论在宁波还是在海南,我们干的都是同样的农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区别在于我们要对每株水稻各个生长期的性状进行记录。;说起宁波团队的经历,比马荣荣晚一年工作的陆永法介绍说,由于宁绍地区是典型的籼粳稻种植的混合区,因此宁波市一直把杂交粳稻作为主攻方向。但基于该项育种科研多年来进展缓慢,宁波市曾于1996年打算终止该项目。最后因马荣荣主动请缨,才使这一项目起死回生。
;那段时间,是宁波水稻科研经历过的最为艰难时期。;说起当年的情景,进宁波农科所工作时间比马荣荣还长的李信年至今仍感慨不已。;此后三年中,团队又因天气原因,遭遇了两次制种失败的严重损失。若不是马荣荣挺住了,甭说取得成果,团队随时都有散伙的可能。;
马荣荣却很坦然。主动请缨时,他已在10多年的研究中摸清了粳稻杂交的门路。但这事光靠一人是办不到的。令马荣荣感动的是,他带领团队后,不仅核心成员没有一人退出,而且大家始终拧成了一股绳,承受起超负荷的工作量,毫无怨言地坚持了下去。
华国来是团队里年龄最大、也是最特殊的一位成员。拥有农民技师职称的他,曾是本省一家农科所海南基地的编外成员,1997年应马荣荣之邀加盟宁波团队。此后十多年中,他年年春节都在海南基地度过。问起理由,华国来坦言,他看中的是马荣荣那颗强烈的事业心。;基地的每一片稻田布局,都是马荣荣亲手绘制。我见过的水稻专家也不少,像他这样认真的人很少。;他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出息,能闯出一片天;。
同样令马荣荣感动的是,1999年,比他晚三年工作,但同样是刚出农业院校大门就奔向地头的王晓燕,带着她的种子推广团队加盟了马荣荣团队,这不仅在全省率先开创了科研单位与种子公司合作育种新模式,建立起了一条;育、繁、推;于一体的种业发展新路子,也使团队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团队。
(王量迪,余方觉)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