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化肥
皮毛兽几种传染病防治
时间:2010-11-10 14:02:30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许可
  

        一、三种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一)犬瘟热
  
  1.流行特点
  
  (1)病原为犬瘟热病毒。引起1岁以下特别是育成期的狐、貂、貉最易发病。(2)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3)自然发病的动物致死率达100%。
  
  

        2.临床特点
  
  (1)体温呈复相热。(2)鼻端干燥、有脓性眼屎。(3)采食减少或停止采食、偶有呕吐、拉粘软粪便。(4)呼吸快、咳嗽。(5)病毒侵害神经系统,出现神经症状。(6)病的后期足枕硬化呈皮革状。
  
  

        3.病理变化
  
  (1)最典型的病变在肺,表现出血性肺炎,有出血斑。(2)继发细菌感染可发生出血化脓性肺炎。(3)胃肠粘膜轻度出血。
  
  

        4.诊断
  
  (1)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2)病理组织学检查,上皮细胞中出现核内包涵体。(3)金标试纸条检验呈阳性。
  
  

        5.防制
  
  无特效疗法:(1)犬瘟热高免血清5-10毫升/只,每天1次,连用2-3天。(2)转移因子、干扰素、黄芪多糖。(3)防治细菌继发感染,用抗菌素药物。
  
  

        (二)细小病毒病
  
  1.流行病学
  
  (1)由细小病毒引起的;(2)以断奶前后的,特别3个月龄的狐、貂、貉发病最多、以窝发暴发形式发病,但1岁左右的也可发病;(3)通过消化道感染;(4)病狐、病貂、病貉为传染源;(5)死亡率高:10~50%。
  
  

        2.症状
  
  (1)出血肠炎型:体温升高40℃以上,呕吐、腹泻、粪便颜色由灰黄到蕃茄汁样血便,喷射状排出、腥臭,一天排数次、迅速脱水,1-3天内死亡。(2)心肌炎型:突然死亡。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初步诊断,用细小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病毒呈阳性。
  
  无特效疗法:(1)隔离、消毒;(2)细小病毒高免血清5-10毫升/只;(3)补液、强心、解毒、静脉给药最好,不能静脉给药时可通过饮口服补液盐;(4)用抗菌素防治细菌继发感染。
  
  

        (三)传染性肝炎(狐脑炎)
  
  (1)属于腺病毒,以1岁以下的,特别3-5个月龄的狐、貉发生,水貂发病呈上升趋势,死亡率高;(2)通过消化道感染,吸血昆虫也可传播;(3)病狐、病貉、病貂是传染源,从呕吐物、排泄物中排毒,康复后的仍可从尿中长期排毒。
  
  (1)肝炎脑炎型:体温升高40℃以上,采食减少,停止采食,呕吐。粪便呈柏油状。出现神经症状,一般停食后1-2天死亡。(2)呼吸型:体温升高40℃以上,采食少或停止采食,呼吸困难、咳嗽,有脓性鼻液。上述二型常常混合出现。
  
  腹腔内常有大量污红色腹水、肝脏肿胀,被膜紧张呈污黑色、胃肠粘膜弥漫性出血、肠腔内积存柏油样粘粪,水貂常有神经症状,脑严重出血,肺部有大面积出血。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血清学诊断。
  
  无特效疗法:(1)隔离病狐,全场消毒;(2)全群预防性投药,可用磺胺类药物、抗病毒药;(3)对发病的可用大青叶、板蓝根、VB12、VC、病毒唑及抗菌药。
  
  

        二、病毒性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1.免疫规程
  
  (1)仔兽未曾吃上初乳的,在2周龄首免;(2)过去曾发生过犬瘟热的场,应在45日龄首免;(3)在配种前未曾进行免疫接种的场,对幼兽在30日龄首免;(4)在过去无疫情发生的场,可在60日龄首次免疫;(5)以往发生过犬瘟热的养殖场,应重复进行二次或二次以上的免疫,在首免以后14天进行第二次强化免疫,即45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必要时再隔14天三免。(6)成年狐、貂、貉每年进行二次免疫,第一次每年12月中旬,第二次为每年7月上旬进行免疫;(7)用三联苗,育成期狐、貉及成年狐、貉注射2毫升,貂注射1毫升。大体型成年公狐注射3毫升。
  
  

        2.免疫失败的原因
  
  (1)动物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动物体健康状态不好、营养不良、惊吓、温度过高或过低、寄生虫感染、饲料霉败、变质等;(2)免疫接种时已处于潜伏期;(3)疫苗质量不合标准;(4)疫苗使用不当;(5)接种疫苗操作失误、工作不认真。
  
  

        3.疫苗接种后的过敏反应及救治
  
  (1)过敏反应:呼吸快、卧于笼内不动、神经症状等。(2)救治方法:肾上腺素0.5-1ml,肌注;地塞米松1-2mg,肌注;10%葡萄糖酸钙5-20毫升静脉注射。
  
  

        三、几种常见细菌性传染病临床特点及防制措施
  
  (一)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黄疸)
  
  1.病原及流行特点
  
  病原为钩端螺旋体。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毛皮动物经消化道感染,可致大批动物发病。
  
  急性致死性黄疸型:(1)体温升高39.5-40℃;(2)采食减少或停止采食,呕吐;(3)粪便呈柏油状、黑粘;(4)可视粘膜黄染;(5)停止采食2-3天,死亡。
  
  亚急性、慢性肾炎型:少尿、无尿、尿液粘稠呈黄红色,血尿、尿毒症。
  
  (1)肝脏肿大黄染;(2)肾肿大有弥漫性出血;(3)膀胱粘膜黄染;(4)肠粘膜出血;(5)胃粘膜水肿;(6)肠内充满柏油样黑色粘粪;(7)肺有出血斑。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细菌学检查。
  
  (1)隔离病兽,消毒环境;(2)全群预防性投药:强力霉素、阿莫西林;(3)平时饲料中用速大旺拌料。
  
  

         (二)魏氏梭菌病
  
  饲养管理不当,突然更换饲料、蛋白饲料过多可作为诱因;四季均可发病。
  
  (1)最急性者,不见症状而突然死亡;(2)急性病例:采食减少到停止采食,拉稀便,最后粪变为柏油状,腹胀,有腹水,经2-3天死亡。
  
  (1)死亡水貂、貉腹部膨胀,有腹水;(2)胃积气扩张;(3)胃粘膜上有无数个大小不等溃疡面;(4)盲肠积气扩张;(5)小肠壁变薄透明,肠内容物呈黑色;(6)肝、肺肿胀、出血。
  
  (1)立即停喂变质、腐败饲料;(2)全场消毒;(3)全群立即用狐、貂专用抗菌素百痢安拌料,服二周后改用狐、貂专用抗菌素添加剂速大旺拌料;(4)对发病动物,轻症可用庆大霉素,肌注;重症的应立即淘汰。
  
  

        水貂出血性肺炎
  
  患病动物和带病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最急性:未见症状突然死亡;急性型:采食减少、停止采食、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死前耳、鼻、口出血。
  
  肺大面积出血,呈黑红色,脾肿大出血,肾出血呈黑红色,胃、肠粘膜出血,肝肿大出血。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流行特点初步诊断,确诊应做细菌学诊断。
  
  (1)确诊后隔离病貂,全场消毒;(2)对全群采用水貂专用药咳喘宁1号或2号拌料,也可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拌料,每天2次,连用4-5天;(3)对轻症病貂可用庆大霉素、青霉素肌肉注射,一天2次,连用3-4天;(4)重症病貂要淘汰。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