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湖北谷城冷集镇的闫大安发现了买卖农家肥这一商机。于是,没有交通工具的闫大安,在沈湾信用社小额信贷支持下,买回一台手扶拖拉机做起了农肥买卖。他从卖自家的农家肥开始,发展到帮助邻居卖农家肥料。
“刚开始那会,因为肥太多,给个三几十块钱,就能拉几车。”闫大安说,“因为当地是山区、丘陵,农民养殖猪多、牛多,往地里运肥不方便,运走了,反倒让农民轻松了。”就这样,闫大安把这些农户家中的肥料买过来,然后,拉到平原村种植山药的农户地里销售。一天下来,除去成本,净赚百把块。
时间长了,闫大安发现,需求农家肥料的农民太多,光用手扶拖拉机买卖农肥,自己赚钱有限,也难以满足种植山药农户的肥料需求。他瞅准商机,卖了手扶拖拉机,又在信用社贷了3万元,买回了一台45马力的拖拉机运肥。两个冬春下来,闫大安还清了信用社的贷款,赚回了拖拉机,还有了存款。
随着农家肥料的过旺需求,让闫大安的经营方式不断转变。过去只在春上做这买卖,现在入冬后便开始了。闫大安还动员农户积肥造肥。让农民把放牧时的牛粪从山上捡回来,统一沤肥;把过去废弃的稻草、麦秸、枯树叶等放到牛圈内沤制,增加肥源,增加农户的卖肥收入,解决肥源偏紧问题。
闫大安不做“独行”生意,他鼓励会开车的乡邻,加入到买卖农家肥料的队伍中。在沈湾信用社400多万元贷款支持下,已有120多人先后购买了大小车辆,当起了农家肥料经纪人。
因为有利可图,又不耽误自家的农业生产,还能跑别的运输,2010年春,闫大安招回在外打工的儿子,又买回一台农用车,父子双双干起了买卖农肥的行当。如今,不管买卖双方,很多农户都成了闫大安的固定“客户”。有些甚至专门留着要卖给闫大安。“卖了肥,有了钱,门前屋后也干净、卫生了。”每年光卖肥收入 3000多元的陈山村农民许修明说。山药种植户刘建新则说:“闫大安这一买一卖,解决了我们买家找不到卖家,卖家找不到买家的难题。”
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因为买卖农肥,闫大安有了车,盖了新房,今年元月又娶了儿媳。而用农家肥种植山药的农民,每亩平均增加收入3000多元。上万亩“绿色”、无公害山药让冷集农民赚了个钵满盆溢。
(作者:马明刚 责任编辑:李志)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