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持续推进信息化服务“三农”工作,近日,由中国移动主办,中国通信学会和重庆移动联合承办的“2010年中国移动信息化服务‘三农’推进大会”在重庆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在发言中认为,应重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打破国际金融危机困局,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纵观21世纪全球的发展,信息化仍然是新世纪的主要时代特征,信息化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趋势不可逆转。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都深刻地认识到,重视信息化的发展,既可以在短期内恢复经济增长,又是提高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占领全球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率先打破危机困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以继续保持信息与通信技术创新和信息化领先地位,形成国家比较优势。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信息化的较大进步,我国信息化开始走上全方位和多层次发展的道路。我国与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巨大差距逐步缩小,已经从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国家跨入中等水平国家的行列。2009年,在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中,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排名从2002年的第90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73名。
推进农业信息化对于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得益于中央对“三农”的重视以及我国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城乡数字鸿沟呈现稳步缩小的态势。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大农业生产基地,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化装备正在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在广大农村,农民急需的科学种田和农作物市场信息,正在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送到农民手中。2009年,中国农民网民规模达到1.07亿,较2005年的1570万人增长了7倍,年均增长率达62%,增速远远超过城镇的31%。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企业,积极发挥技术专长,不断开展多层面合作,以三网惠“三农”,TD双模终端在家电下乡工程中开始推广,力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通过创新型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第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信息产业服务“三农”工作的推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指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这要求我们加快提高信息产业支撑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近年来,通信业服务社会水平明显提高,信息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这些进步不能仅停留在各项技术指标、经济指标上,更要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要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网络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建设服务“三农”的综合信息平台,广泛培训农村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要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中的应用,提高自动化滴灌管理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在“三农”领域的深入应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第二,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着力强化自主创新,继续加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
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切实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制约性矛盾和问题。
当前,以TD后续演进为支持主线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重大专项实施顺利,TD的农村信息化应用方案开发及示范验证也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都为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TD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运营企业要充分发挥TD技术优势,把握市场规律。一是逐步延伸TD网络覆盖,提高农村地区基础信息网络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TD在服务“三农”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索开发基于TD网络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多方位的信息服务。同时,要在此基础上扩展更多的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中的应用,不断加大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范围,全面、准确、及时地感知“三农”,掌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
第三,统筹考虑,紧密协作,构建和谐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三农”工作机制。
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核心是围绕需求,需要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政府、运营企业、服务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组成清晰的产业结构。各级部门要积极探索,发挥整合汇聚的效力。一是建立涉农部门之间、系统上下之间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与电信运营企业、服务企业、民间组织、农民之间的密切协作机制。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发展规划,注重资金的整合,尽量减少多部门重复投资,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效率。三是发展以农业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创新体系的建设,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开展共性技术产品研发。
当前信息化服务“三农”工作正呈现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态势,市场化的力量正积极进入,激发出“三农”信息化建设的勃勃生机,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围绕农村做市场、围绕农业做政务、围绕农民做服务”,逐步由“输血”转向“造血”,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