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农药
农业“硅谷”以“技”推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09-11-06 12:50:34来源:[标签:出处]作者:山峰
科技日报   当人们还在兴致勃勃地勾勒新农村美景蓝图时,位于干旱地区的陕西杨凌农村已经实现了自来水入户,村村通油路、用沼气,并且建成了11个生态文明示范村,7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在西北地区,我们一定能率先把杨凌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天,张光强代表打着强有力的手势对记者说。   他的自信来自于对全国唯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带动作用的信任。早在1997年的时候,为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的发展,国家在杨凌成立了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此作为农业科技的创新源头。   “建设新农村,根本的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我国人多地少,有的地方人均不到2亩地,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多价值,只能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科技在这中间无疑至关重要。而示范区的作用就在于,它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基地、推广基地,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最终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他说。   谈起杨凌,或许很多人都会感到惊叹。在大西北这个巴掌大的地方,有10家农科教单位,包括5个研究院所、2所大学、3所中专。聚集了农林水方面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专门人才,在世界上极为罕见。所以,人们把杨凌称为“农科城”、农业“硅谷”。   “虽然有这么多科技资源优势,但在示范区成立前,这些单位都隶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分割很严重。示范区成立后,从体制创新入手,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把10家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   技术有了,但怎样才能交到农民手中?张光强说:“我们要求学校教师每年都要到农村推广技术,并把技术推广率作为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还在学校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对在推广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   “在推广方面,我们还采取多种模式,如采取‘公司 科技 农户’、‘科技 基地 农户’、‘科技 农业经合组织 农户’等形式,让农民方便顺畅地拿到所需要的技术,提高农民在种植、养殖、加工方面的质量。”   “目前,杨凌在小麦杂交育种、生物制药、体细胞克隆、人体干细胞研究等领域,相继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据悉,杨凌科技人员研制出的秦薯系列彩色红薯,呈现紫色、黄色,亩产达到5000公斤,而且富含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味道也很好。几年时间里已推广400万亩,实现经济效益4亿元,很多农民因为这项成果成为万元户、十万元户。   “1997年示范区刚建立时,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396元,2004年提高到了3169元,年均增长12.4%%。”张光强笑着说,“截至去年11月,已经超过3500元。”   他表示,“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把杨凌打造成我国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   “我们还要继续吸引人才、搭建平台,瞄准制约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大因素进行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的科技项目,并且把这些技术组装配套,使它们走出杨凌,推广到更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杨凌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推广机构,准备每年组织上千名科技人员,每人每年蹲在农村的时间不少于180天。张光强希望“十一五”期间通过创新得到一批大的成果,再通过推广模式的探索,最后产生每年不低于200亿元的效益。   “国家对我们的要求不仅是看杨凌22平方公里有多大产出,有多少GDP,有多少财政收入,而更重要的是要看我们能真正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我觉得这就是杨凌和其他高新区最大的不同。”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