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优化 先天优势跑赢市场
品种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在相同环境和栽培措施下,品种决定了作物的品质与经济价值。有科学家预言说,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和利用作物种资源的深度和广度,谁占有的资源愈多愈全面,研究得愈深入,谁就在人类征服自然中愈主动。
早春的超大南京基地,蔬菜大棚内新芽吐绿,生机盎然。工人们正娴熟地采收着一棵棵已达到上市标准的新鲜蔬菜。这里生产出的产品,不仅畅销南京、上海、北京等国内各大区域市场,还远销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去年入冬至今,基地每天采收上市的产品,都是超大精心选育出的耐寒性较强的蔬菜品种。”超大集团基地部部长王龙旺解释说,在南方主要蔬菜种植区域,普通叶菜遇到寒冷天气,容易造成冻害,成品率较低。为此,超大根据不同区域与季节的气候状况,因地制宜,开发、培育出一系列耐寒、耐旱、节水的蔬菜新品种,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出口蔬菜种子依赖进口的局面。
“近年来,超大集团在长江流域基地有规划、大面积地推广种植耐寒性比较好的菜心、甘蓝等一类蔬菜。其中,通过试验筛选出来晚熟耐寒的西蓝花等品种,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冬季可越冬至3月份采收,很好地填补了以往这一地区12月至来年2月期间的供应缺口,为我们把握商机,跑赢市场,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超大交易中心总经理石树权介绍,今年一月以来,虽然我国南方各地普遍出现低温寒冷天气,但种植超大的耐寒优质品种的各基地都顺利过冬,使超大各基地迎来一个又一个产品产出高峰期:地处长江流域的超大南京基地、扬州基地经受住低温考验,正常上市的产品有甘蓝、紫甘蓝、西蓝花、棵子菜;而超大武汉涨渡湖基地、龙王咀基地的甘蓝、西蓝花、莴笋等产品也顺利在2月中下旬收获产出;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各基地生产更是有条不紊,超大连江基地甘蓝、西蓝花、西芹、白花菜等产品大面积产出;超大诏安基地甜椒、辣椒、番茄、黄瓜、甜玉米陆续收获;超大西潭基地西瓜、白花菜、大葱、甜瓜接连上市。
基地生产管理中心肖岚艳表示,超大在种植计划上的完善和种植品种上的改进,把寒冷天气对基地蔬菜生长、收成的影响努力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冬季和早春基地叶菜的上市量。“在全国各地蔬菜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超大集团依然保持了各种生鲜蔬菜的周年化稳定供应,不仅弥补了市场的空缺,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更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超大集团交易中心总经理石树权乐呵呵地说,今年第一季度蔬菜销售形势喜人,它有力地见证了这些蔬菜新品种推广的价值,也进一步突显了超大在激烈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领先优势。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抗灾能力脆弱,一遇天灾往往颗粒无收,而现代农业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它的综合优势主要体现在设施、技术、信息、品种等方面。”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徐福乐介绍说,长期以来,超大都把新品种的研发、引进、筛选与改良工作作为提高蔬菜产业水平的关键。仅2007年一年,超大良种研发中心就与基地部、种业公司密切合作,针对超大基地从北至南跨越不同纬度,涉及不同类型气候带、土壤及水资源等特点,选择南方、长江流域、北方等有代表性的基地,引进西蓝花、白花菜、甘蓝、甜玉米等四大类型近200个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品种生物学性状、物候期、商品性、产量、抗病性和抗逆性的观测,已从中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适合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种植、具有接班种苗头的品种。同时,还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如小番茄、甜椒等,其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目前,超大已与中国农业大学正式合作组建作物研究中心,围绕蔬菜品种研发等事关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领域攻关,力争在未来5年内开发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国际领先水平的蔬菜品种。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副总裁杨金发表示,超大还将进一步扩大国外先进品种的引进,并坚持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企业品种创新的新路子,从生产的源头书写现代农业人定胜天的新篇章。
蔬菜嫁接 优育巧工效益倍增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棚、温室蔬菜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土地利用率有了大大的提高。但同时因重茬连作产生的病害也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问题,超大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科学试验,成功探索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土壤、气候条件的蔬菜嫁接技术。目前,这些成熟的技术已在超大全国各个生产基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一提到嫁接,许多人会想到果木,其实,对蔬菜进行嫁接,能很好地起到防病和提高产量的作用,是一项增产增收的栽培技术。肖岚艳介绍说,去年超大基地大面积推广运用嫁接技术的品种主要有西瓜、黄瓜、番茄、甜椒等。与重茬连作对比,嫁接后西瓜平均亩产提高了33%,单位成本降低25%,平均每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近2000元;嫁接后甜椒平均亩产提高了36%,单位成本降低27%,平均每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3000多元。此外,嫁接黄瓜增产30%~50%,嫁接番茄也能增产50%以上,效益显著。
“利用抗病砧木进行嫁接可以提高蔬菜作物抗土传性病害,这是超大应用蔬菜嫁接的主要目的。”王龙旺分析,黄瓜、西瓜枯萎病、茄子黄萎病等病害,一旦发病,难以控制,甚至绝产。而这些病害都是土传病害,利用嫁接技术就能很好地减轻或防止病害的发生。超大科技研究所良种研发中心的嫁接试验结果显示,嫁接后的茄果类发生枯萎病、立枯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几率可降低到3%以下,从而有效解决长期以来茄果类不能重茬连作的难题。
负责嫁接试验的技术员郑廷平向笔者介绍,因为蔬菜嫁接所选用的砧木一般都具有较大的根系,生长能力强,根系分布广,能够在较大范围土壤中吸收养分,供给地上部能力强,所以嫁接苗普遍长势强、整体发育快、生育进程快,不仅解决了西瓜枯萎病危害严重的问题,更大大提高了蔬菜作物的产量与收获茬数。“通过实施嫁接技术,基地西瓜产量和价格都大幅提升,比普通吊蔓西瓜产量高出一倍,而且不倒瓤,耐储存,耐运输,深受客户的欢迎。同时因为是棚栽西瓜,不受季节限制,头茬西瓜摘完后,只把老蔓剪掉“平茬”后又可在原来的根上重新长出新的叶蔓,继续开花结果。一茬西瓜的生长周期是3个月,一年可连续结三茬果,现在基地一些早熟品种的西瓜甚至可收获5茬。
“不仅如此,有些砧木本身还具有抗御低温、干旱等一系列优良的性状,能有效增强嫁接后的耐寒、耐旱。”郑廷平举例说,一般情况下,黄瓜生长适温为18~32℃,低于10℃的环境时,其生理活动失调,生长缓慢,生育停止。但只要利用黑籽南瓜作砧木,对黄瓜实行嫁接,砧木强大根系在比较低的温度条件下也能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促进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实验表明即使在6℃低温条件下,黄瓜依然可以正常生长。这为超大黄瓜反季节种植,实现周年化生产的目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要取得最佳的嫁接效果,砧木的选择十分关键。”科技研究所良种研发中心高灿红博士告诉笔者,不同的砧木抗病种类,抗病程度是不同的。在选择砧木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要解决什么病害,其次要根据地块的发病程度来选择适宜的砧木。重茬的重病地,应该选高抗的砧木,发病较轻的非重茬地,可以选择一般的砧木。比如番茄在南方地区高温高湿时易感青枯病,在北方地区地温低时易发生根腐病,而在老菜园根结线虫危害严重,因此基地在安排嫁接时,都会根据不同的病害来选择不同的砧木,注意接穗与砧木的抗性互补,对症接木。
蔬菜嫁接技术在超大蔬菜基地的广泛应用,证明现代农业企业已经告别了传统的栽培方法,向科学种菜的时代迈进。“由于病虫害少,农药施用大幅度降低,植株长势健壮,果实个大,形正,味纯。我可以很自信地说,嫁接技术为超大确保产出的每一个蔬果都是真正的绿色安全无公害农产品,打了一针‘强心剂’。”郑廷平说起自己所从事的蔬菜嫁接工作豪情满怀。
机械耕作 种菜步入轻松时代
现代农业生产在注重农产品质量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应同步提高,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使农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王龙旺部长介绍,运用机械进行农业生产,与传统的人力耕作相比,生产效率可提高40-50倍,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地处长江流域的超大扬州基地,一块宽阔的大田被开成东西走向,菜畦纵深长达数百米。一台引自日本的蔬菜移植机正在移栽西蓝花秧苗。这种仅125公斤重的机器在畦上自动前进,机手稳稳当当地坐在机上,不停地从机背左右两侧的方盒上取秧,再有序地放入自动转动的接秧筒内。只听得一声声轻巧的“咔嗒”声,一棵棵西蓝花秧苗便被均匀地栽入泥土中。
该基地负责人邹登文说,这种机械在这几百米长的畦上直线连续操作,转头少,效率高。如果人工移植,一个人一天干10来个小时也只能移植1亩,而机械操作一般情况下一天8小时就能移植12到13亩,且不损失秧苗。
该基地生产主管补充说,除了这些好处,机械化移植蔬菜秧苗还有利于实现标准化生产。机器移植的西蓝花秧苗间距均匀,深浅一致,整整齐齐。这种机械还可以进行西蓝花、茄子、辣椒、甘蓝、西红柿等十几种蔬菜的秧苗移植,能满足基地多样化种植的需要,使用简单,一般的妇女都能操作。“机械化定植就是好,才十几分钟就种了这么多,比起人工种植来省时又省力!”周边观望的村民不时发出赞叹。
针对基地大棚种植的需要,超大集团还专门选购了“大棚王”轮式拖拉机。邹登文介绍,这种机器动力大,机型灵巧,转弯半径小。因此它可在普通大棚里进行犁耕和旋耕等多种作业,且作业时不影响大棚内的原有布局,不留死角,耕深和旋碎程度可自动调节。经对比,耕作深度提高5至10cm,土壤细碎度提高60%以上,它还适用于蔬菜大棚的起垄、开沟等其它田间管理。
超大集团福建仙游基地负责人吴友汉在介绍基地推广使用旋耕机情况时说,旋耕机一天能耕15亩地,而用牛耕地,1个人1对牛一天最多只能耕5亩地,这一台机器的工效等于3个人加6头牛,而且操作轻松。一次旋耕能达到一般犁耙作业几次的效果,不仅能完成灭茬除草、翻压覆盖绿肥和蔬菜田整地等作业,耕后地表更平整,覆盖更严密,大大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劳动力,是基地机械化整地的主要配套农具之一。
机械化耕作极大地节省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超大集团湖北涨渡湖基地经理助理兰准炳介绍,基地目前从翻地、整地到起垄、清园,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在翻地方面,采用机械深翻,一台机器8小时可翻地100亩左右;采用人工深翻,一个工人8小时只能翻地0.4亩。而且机械深翻的成本比人工翻地成本每亩降低70%左右。再从玉米清园来说,采用机械清园可将作物秸秆粉碎返田,改良土壤的有机质。一台大型拖拉机8小时可清园120亩左右;而采用人工清园只能将作物秸秆清到田边或将秸秆集中处理,一个工人8小时只能完成1亩地的清园工作。从成本上比较,机械清园比人工清园每亩降低60%左右。
采用人工与机械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目前涨渡湖基地不到50名工人就能完成基地1500亩的所有农事操作。“过去全村人种的地,现在我一个人就种上了。样样使用机器,省时省力,一个人抵得以往四五十个人。”机械耕作,使今天在超大工作的农民摆脱了种田的苦累,种菜在这里变得从未有过的轻松。
信息化建设 弹指间实现农业革命
气象信息不灵,农事赶不上趟;市场信息不灵,农产品会“卖难”;科技信息不灵,病虫害会横行……远离城市,如何及时获取准确适用的信息,如何与现代文明同步,已经成了制约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一条“数字鸿沟”。
在不少地区,农民种瓜种菜基本靠经验,收多收少基本靠天时,价高价低基本靠运气。但如今在超大基地务工的农民,情况却大不一样。
走进每一个超大基地的大门,总能在醒目的位置看到滚动在显示屏上的实时气象预警信息。上面有最新观测到的实时天气预报、风向、风速及降雨量等气象信息,便于基地在第一时间掌握气象信息,并传达给负责生产的农民。
“变幻莫测的天气,每年都会给种植造成不少的经济损失。”回忆起过去在家耕作的经历,在超大基地务工的农民都感触颇深。“现在务农,没掌握信息,那就一定吃亏。这不,气象预报说过几天会降温,我们今天提前给大棚盖上膜,升升温。”超大福建诏安基地生产主管何强松正带着工人在蔬菜大棚里忙活,“基地的气象信息可以提前知道10天以内的天气,看准老天爷的‘脸’,心中就有数。特别是南方的夏秋两季,是洪涝、地质灾害多发季节,天气预报显得异常重要,我们可以根据天气变化提前做好生产的安排和防灾抗灾的各种准备工作,将灾害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
信息的传播、交流,对于基地分布地域辽阔的超大集团来说,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它在及时为基地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收集实用技术信息,以文字资料、视频短片等形式,向偏远农村的农民介绍如何种植各种蔬菜,介绍在种植过程中如何防治各种容易发生的病虫害。个别在生产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基地还可以通过专家远程诊断系统远程咨询。现在,超大的农民工在生产中遇到了问题,只要动动手指,点点鼠标就可以得到解决。这些都让曾经身在大山深处,靠天吃饭的农民开阔了眼界。
更让人欣喜的是,通过与互联网连接,全国各地区各种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及变化趋势,都可以在超大的信息网络平台里查看。“以前在家种菜,那是自己有什么种什么,总是等着菜贩子来收购;现在在超大种菜,那是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经常是还没有到收成的时候就被国内外客商预订走了。”超大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推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把信息化引进了各地农村,带进了普通农民的生活,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有效地破除了农村的信息壁垒。基地周边农民的生产观念也逐步发生了变化,不再盲目生产,而是靠市场需求种植。现在,电话一打解难题,电视一开学技术,鼠标一点晓信息,已经成为了当地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的新方式。
针对农业生产具有数量众多,构成复杂,地域性强等特点,超大还与中国移动合作,“量身定做”了适合企业管理需要的移动信息化平台。这个信息平台贯穿于企业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中的各个流程,有效解决了产供销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问题,将产供销环节中所需的各种市场信息、参考资料,及时、准确、快捷地传达到每一个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手机上,不受时空限制。他们再根据实地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生产和销售策略,从而对产供销环节进行积极引导。
“超大扬州基地周边农户西蓝花种植情况如下:主要产地-扬州吴桥,预计采收时间-2008年5月1日……”
“4月27日,南京白云亭市场行情播报:西蓝花-B级-3.8元/公斤,白花菜-A级-2.4元/公斤,甜玉米-统货-3元/公斤……”
“我的手机每天都能收到类似的信息,即使出差在外,只要随身携带一部手机,便能实时获得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最新数据资料。”石树权高兴地说,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突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说,现在无论自己在全国的哪一个城市,都能随时随地掌握每一个基地、每一个市场的动态。大到行业的最新政策走向,小到基地竞争区域内同类品种种植及产出情况、产品价格信息、客户信息等。
谈话间,石树权的手机上又出现了一条短信,内容显示的是超大基地最新的出货情况,上面包括销售客户姓名、单位名称、出货基地名称、产品品名、产品等级、包装规格、销售单价等主要信息。
一条简短的信息,使整个超大集团庞大的产业体系都浓缩在了一个小小的手机屏幕上。这一切变化,都得益于超大日趋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从2001年起,超大集团开始全面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基地发展到哪里,电视、电话、电脑就装到哪里。从最初单一的电话、传真,到现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超大电子商务平台、远程专家诊断系统、产品价格信息联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以移动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移动办公系统,再到即将全面推广运用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超大产业全方位渗透,通过信息将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职工手中,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及管理经营决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