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兽药
水稻稻瘟病知识介绍
时间:2010-10-27 13:43:19来源:[标签:出处]作者:许可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在我国它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水稻稻瘟病是一种通过气流传播的流行病。在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尤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期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以及水稻生育期处于雨季的地区发生严重。该病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绝收。其为害普遍,常造成惨重损失,甚至颗粒无收。造成一些农户口粮短缺和农村社会不稳定。

 

      【病原】 Ph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称灰梨孢=Pyricularia oryae Cav.称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蓖。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 9Hebert) 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μ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症 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
  

        苗瘟 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
   

        叶瘟 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叶稻瘟病病斑初期呈水浸状小点,后逐步形成中央灰白(坏死部)、周围褐色(感病部)、病界明显的梭形病斑,遇适温、高湿条件病菌可迅速蔓延,叶片上形成大量水浸状急性病斑,一段时期后变褐色坏死,严重时病株率、病叶率可达100%,出现坐蔸死苗现象,有叶瘟的丘块,一般都易发生穗颈稻瘟。

 


        节瘟 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


        叶枕瘟 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


        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水稻始穗后,叶鞘松弛,为稻瘟病菌的侵染创造了条件。一旦水稻穗颈感染了稻瘟病,轻者减产降质,重者颗粒无收,因此稻瘟病又有“水稻癌症”之称。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育和合理利用抗病良种 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2)减少菌源,实行种子消毒。 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控病。苗瘟、叶瘟可防可治,而穗瘟却只能施药预防,一旦发病,就无药可治,损失不可挽回,只能望病心叹。稻瘟病化学防治必须确立“预防为主、早发现早防治”的指导思想,苗叶瘟狠抓秧苗防治,如秧苗出现病斑,尤其是急性型病斑出现,应开始防治;叶瘟应注重保护易感病品种水稻的分蘖盛期,及时掌握病情,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结合气候条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每亩用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克或40%稻瘟灵乳油(富士一号)100克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交替使用,对水量60~70公斤喷施,注意一定要把植株喷遍喷到。防治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药保护,防止蔓延,苗期和分蘖期发现急性型病斑陆续出现时,应立即防治一次,如未停止发展,须5—7d再治一次。


  穗瘟防治应注重保护抽穗期,如果孕穗期叶瘟发生普遍并迅速上升,特别是剑叶出现急性型病斑增加或叶枕瘟发病率高,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时,应确定防治田块,预防穗瘟,必须抓住三个关键,才能取得好的防治效果。一是抓住水稻破口始穗期施第一次药。对前期苗瘟、叶瘟发病田,易感病品种,常发病区,在齐穗期(抽穗率达80%左右时)再补施第二次药。二是选准对路药剂,用足剂量。对前期苗瘟、叶瘟发病田,用30%克瘟散100毫升或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克,其他田块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量60~70公斤喷施,注意一定要把植株喷遍喷到,施药后8小时如果遇雨要补施。三是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封锁疫情。避免你防他不防,造成稻瘟病仍然蔓延流行。

 

  预防稻瘟病的药剂可与防治水稻二代螟虫(俗称钻心虫)的药剂现配现用在水稻破口抽穗期施药,达到一枪药兼治病虫。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