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常发性水稻害虫,我国为害最严重的稻虫之一,尤以华南、长江中下游稻区为害最为严重。
【为害症状】
初孵幼虫一般先爬入水稻心叶或附近叶鞘、旧虫苞中,2龄幼虫则一般在叶尖或叶侧结小苞,3龄开始吐丝缀合叶片两边叶缘,将整段叶片向正面纵卷成苞,一般单叶成苞,少数可以将临近数片叶缀合成苞;幼虫取食叶片上表皮与叶肉,仅留下白色下表皮,虫苞上显现白斑;为害严重时,田间虫苞累累,甚至植株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9mm,翅黄褐色,前后翅外缘均有黑褐色宽边,前翅前缘暗褐色,有3条黑色横线,其中内、外线横贯翅面,中线短而不达后缘;后翅有横线两条,内横线较短,不达翅后缘;雄蛾前翅前缘中部还有黑褐色鳞片聚成的鳞片堆。卵扁椭圆形,多散产于叶片背面,少数数粒聚成一排。幼虫通常5龄,少数6龄,虫体黄绿色,1龄头黑色,其余各龄头黄褐至褐色;2龄前胸背板前、后缘均有1对黑点,3龄前胸背板后缘黑点变成三角形黑斑,4龄前胸背板前缘2黑点两侧有许多小黑点连成弧线,5龄前胸背板中部黑点色淡;3龄开始中、后胸背板均有1对黑褐色斑点。蛹长7~10mm,被薄茧,各腹节背面后缘隆起,初蛹淡黄色,后转红色至褐色。
卵
成虫
1龄幼虫
3龄幼虫
4龄幼虫
蛹
【发生为害规律】
典型迁飞习性昆虫,每年8月底以前由南往北逐代北迁,之后转而由北向南回迁。部分丘陵多山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因气候、耕作制度等生境差异,存在垂直来回迁飞的现象。除雷州半岛和海南可以终年繁殖外,其余地区均以迁入蛾群为每年主要初始虫源(北纬30o以北是唯一虫源),海南一年繁殖9~11代,两广地区6~8代,长江中下游4~6代,东北、华北稻区1~3代。喜适温高湿,适宜温度22~28?C,相对湿度>80%。各地主害代世代历期29~38天,其中幼虫期15~22天。成虫喜嫩绿繁茂的稻田产卵,产卵期3~6天,雌蛾寿命5~17天,每雌产卵100多粒,最多达200~300粒。每头幼虫一生可为害稻叶5~7片,多者达9~12片,5龄后食量最大,占整个幼虫期的50%以上。老熟幼虫经1~2天预蛹后吐丝结薄茧化蛹,水稻分蘖期化蛹多在基部枯黄叶和无效分蘖上,抽穗期则多在叶鞘内或稻株间。
水稻生长前中期如果与成虫发生高峰相遇,或肥水管理不当造成稻苗徒长、叶片过嫩、宽软披搭、郁蔽程度高,吸引成蛾产卵,均有利于幼虫结苞,加重危害。稻纵卷叶螟天敌很多,特别寄生性天敌,抑制作用大。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天敌的稻田,卵期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的寄生率可达50~80%。
【防治方法】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利用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1)农业防治 ①注意合理施肥,特别要防止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防止前期稻苗猛发徒长、后期贪青迟熟,促进水稻生长健壮、适期成熟,提高稻苗耐虫力或缩短受害期。②尽量采用抗虫水稻品种,一些常规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一定的耐虫性,但一般没有高效抗性。近年来我国育成了一批高抗稻纵卷叶螟和螟虫的转Bt基因或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基因水稻,部分已进入生产性试验,一旦获准商品化生产,将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一种最为有效、省力的手段。
(2)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农药或天敌,①使用杀螟杆菌青虫菌等生物农药,一般亩用含活孢子量100亿/克的菌粉150~200g兑水60~75kg喷雾,加入药液量0.1%的洗衣粉作湿润剂可提高生物防治效果,加入药液量1/5的杀螟松效果更好;②人工释放赤眼蜂,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蜂,每亩每次放3~4万头,隔3天1次,连续放蜂3次。
(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仍然是目前多数情况下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一种必要手段,但应该充分考虑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稻纵卷叶螟为害的补偿力及对天敌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因此,生产上应该改变“见虫就打药”的观念,只需在稻纵卷叶螟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的时候才进行防治。一般在分蘖期采用的防治指标较宽,穗期稍窄,如浙江为穗期有效虫量20头/100丛,分蘖期40头/100丛;同时防治适期以幼虫盛孵期或3、4龄幼虫期高峰期为宜(以往一般掌握在2龄幼虫高峰期,但此时为寄生蜂高峰期,不利于保益控害)。可用药剂及用量为:亩用25%毒死蜱60~80ml、1.8%阿维菌素25-40ml、5%锐劲特20ml、90%晶体敌百虫100g、50%的杀螟松60ml、80%杀虫单35~40g或25%杀虫双150~200ml喷雾或弥雾,喷雾每亩用水40~50kg,弥雾5~10kg。蚕桑区宜用5%杀虫双颗粒剂1.5kg加湿润细土撒施。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