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兽药
猪丹毒的症状
时间:2013-10-30 01:18:50来源:作者:紫心

  蓝耳病症状 得猪丹毒的猪可以吃吗 得猪毒怎么治疗 急性猪丹毒治疗 阿莫西林 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猪的一种传染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每年都要遇到猪丹毒的发生和流行。

  猪丹毒流行病学

  猪丹毒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冬春寒冷较少发病。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泻物排出大量的猪丹毒杆菌,污染周围环境,如饲料、饮水用具及土壤等,落在土壤中的猪丹毒杆菌在温度和湿度适宜条件下,不但可以生存,而且还能繁殖,夏秋两季多雨,雨水冲刷土壤,使土壤中的猪丹毒杆菌有机会扩大传染,夏秋又是吸血昆虫活动季节,因此助长了猪丹毒杆菌的传播,健康猪通过消化道吃进了带有猪丹毒杆菌的食物,其次是皮肤创伤感染,蚊蝇等吸吮病猪血液也机械性传播。带菌的健康猪当猪体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抵抗力减弱时,细菌毒力增强也常引起内源性感染发病。

  猪丹毒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1一7天。病状由于猪体抵抗力与猪丹毒杆菌毒力的强弱,通常分为三型。

  (1)败血型猪丹毒:最急性的病猪常突然死亡,体温突然增高到42-43℃,病猪食欲减退或完全停食,没有精神、寒战、病初粪便干燥后下痢、卧地不起,也有部分猪病后不久,在耳后、颈部、胸、腹侧等部位,皮肤上出现各种形状红斑,逐渐变为暗紫色,用手按压退色,停止按压时则又恢复,严重的脉搏纤细增快,呼吸困难,很快死亡。

  (2)疹块型猪丹毒: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体温增高到41℃以上,便秘、呕吐12天后,在背、胸侧、颈部、四肢外面等处皮肤上出现深红色、大小不等的疹块,故称打火印,界限清楚,扁平凸起,病程为8-12天。

  (3)慢性猪丹毒:主要病状是四肢关节炎或心内膜炎。也有的两者并发,这种类型多半是急性或亚急型转化而来。患有心内膜炎病的猪,精神萎糜,喜卧地,食欲时好时坏,心跳加快,呼吸促迫,并发咳嗽,体温略高,多数正常,被毛无光,膘情下降,贫血下痢,最后死亡。猪丹毒关节炎,多见于四肢关节,病猪关节呈肿胀并热疼,常伏卧,驱赶时行动困难。

  猪丹毒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

  每年要定期注射猪丹毒菌苗。杜绝传染来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对猪圈定期用10%石灰乳喷酒消毒。不随意从外地买猪买肉,防止病菌带入,要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发现病猪立即封锁疫点,及时隔离治疗,对病猪尸体要焚烧后深埋,污染场地及用具彻底消毒。

  治疗

  发病初可皮下或耳静脉注射抗猪丹毒血清,效果良好,剂量按瓶签说明。

  抗菌素类药物治疗:青霉素按每公斤体重2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二次,效果很好。

  链霉素的疗效也好,用量为每公斤体重50毫克,每日二次。

  恩诺沙星制剂治疗,按每公斤体重2.5毫克肌肉注射,效果也好。

  加强护理,对症治疗,解热可肌注安痛定20毫升

  急性型  此型常见,以突然爆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为特征。病猪精神不振、高烧不退;不食、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指压褪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天内死亡。 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   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小猪发生猪丹毒时,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多不超过一天。 亚急性型(疹块型)  病较轻,头一两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大小约一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病猪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经数日以至旬余,病猪自行康复。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2周。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