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养殖
怎样利用冬闲时间改造鱼塘
时间:2009-11-20 11:53:52来源:作者:李磊
  冬闲时段是改造鱼塘的最佳时候,因为经过一年或多年养鱼的池塘,由于在养殖过程中肥料和饵料残渣、鱼类粪便、泥沙杂质日积月累,加之外界影响,多种致病细菌和敌害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鱼塘老化,各种养殖环境因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如不及时改造,会直接影响下年养殖生产及效益的提高。现结合生产实际,简要介绍冬闲时间鱼塘的改造方法。
  一、因地制宜选择养殖场所
  目前大多数池塘一般建在山脚下、村子中、树林边,土质及底质差,光照时间短,池塘常年水温低,水源及水质不稳定,不利于鱼类的生长。所以池塘选址必须科学合理,一般要求水源稳定且不易受污染源污染,建池的土质以壤土最好。鱼池形状以长方形为宜,长宽之比一般为2~4∶1,东西边长,南北边宽,宽的一边最好不超过50米,鱼池周围不宜有高大的树木及建筑物,以免遮光、挡风及妨碍养殖操作。同时,还是注意养殖环境的创造与保护。大多数池塘周围常年杂草丛生,有的多年不清淤,有的池塘人畜活动频繁,水质条件差,有的因灌溉取水长年水位低,注、排水不畅,这样恶劣的环境极不适合鱼类生长。生产实践证明,养成鱼的池塘,面积以5亩~15亩为宜,水深最好保持在2米~3米之间。鱼苗、鱼种池面积可在5亩左右,水深在1.5米左右。鱼池必须每年采取清淤措施,以改良底质条件,防止水质恶化,且要求每个鱼池必须设有单独的注、排水道,要建设好防逃设施,在进排水口建好闸门,用铁丝网或塑料网做好多层滤水网,防止鱼类外逃。要勤除杂草,尽量避免人畜在池塘中活动惊扰鱼类。
  二、因鱼而异确定建设规范
  鱼塘的建设和改造,一般要求是:小改大或大改小,浅改深,漏改保,死水改活水,低埂改高埂,但同时也要根据当年所养殖的品种及养殖方式而确定改造建设的规范。养殖成鱼的池塘面积要大,以10亩~15亩为宜,水深2米~2.5米,鱼池长方形,长、宽之比为5∶3,成鱼池与鱼种池的面积之比为8∶2或9∶1。高产鱼池的配套条件要符合渔业用水标准的水源,池底平整不渗水,洪水不淹,便于操作,并有一定的面积场所种植饲料作物和完备的排灌系统及有效的增氧设施。如果亩净水500千克以上均需配备增氧设备。因为在相等的条件下,使用增氧机可净增产鱼14%左右。同时,改造建设还要根据养殖品种而变化。养殖草鱼、鲢、鳙鱼等,鱼塘水面要改大;养殖罗非鱼、鲤鱼等,鱼塘水深在提高,池底要有10厘米左右的泥沙;养殖小龙虾等品种,以土池为宜,池岸要稍宽,同时要加固防逃,在池四周的池壁上要打好穴洞,供其产卵栖息。养殖匙吻鲟等大型鱼类,池塘面积要足够大而深,水质要优良。
  三、排污清淤改善养殖条件
  每年底等鱼类全部起塘后,应及时将塘水全部排干后,将池底的淤泥挖起来,堆放在鱼塘的四周斜坡上面,加宽铺厚塘埂,还可把堆放不下的淤泥运到农田、菜地里作肥料。由于鱼塘清淤工作量大,人力清淤的效率较低,采用泥浆泵、变压水泵配合清淤效果好。通过清除淤泥、修砌塘埂等,可有效扩大鱼塘容量,增强抗旱保水能力。高产鱼塘至少3年清一次淤泥,虽然清淤费用较高,但可降低饵料系数及鱼病防治费用及暴发性疾病发生的概率,故利大于弊。一般老池塘每年都要清除池底淤泥,只保留底泥10厘米~15厘米即可。也有养殖户将鱼塘水排干后,保持有10厘米厚淤泥,再种上黑麦草、蚕豆、油菜及蔬菜等,实行种养有机结合,用农作物根系来通气,吸收和转化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起到改良土壤、破坏水生病菌生活环境的效果,能显著减少鱼病的发生,这种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