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病原:野村病毒(VER),球形,直径29纳米左右,无囊膜,双RAN病毒。症状:病鱼体表发黑,腹面朝上,在水面旋转游泳或上下翻转,严重时沉入水底昏睡,肌肉痉挛呈扭曲状。脑、脊髓和视网膜神经坏死,空泡化,该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11至60。流行:主要危害孵化后50至70天的仔鱼。防治: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以预防为主。可对育苗池水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原:胰腺坏死病毒(1PNV),圆球形,直径65纳米,无囊膜,双RNA病毒。症状:病鱼厌食,昏睡,不协游泳;胃部膨大,并有白色粪便物排出;头部和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肠内无食物,肾脾造血组织坏死,肝窦间淤血,机体呈严重贫血态。流行:在育苗期间,0.1至3.5克的稚鱼易患此病。当水温由11摄氏度升高到18摄氏度时,死亡率由百分之30飚升到百分之70。防治:以预防为主,每立方水体可用50克碘伏(PvP-I)消毒。治疗时欧美国家采用注册IPNV疫苗,效果良好。
3、病毒性红细胞感染症:病原:红细胞感染症病毒,球形,直径80纳米,RNA病毒。症状:病鱼头部,鳍条,肌肉充血;腹部膨大,积水;皮肤和肌肉水肿,鳃丝粘液增多;肝褪色,体内红细胞减少,输氧功能低下,鱼体缺氧,贫血。流行:以幼鱼红细胞中存活复制。主要危害幼鱼,全年均可发生。防治:保持良好水质,以预防为主;育苗池水用1500乘10的负六次方的碘伏(PVP-1)处理,有一定的效果。
4、呼肠弧病毒病:病原:呼肠弧病毒(TRN),圆形,直径75至80纳米,无囊膜,RNA病毒。症状:腹部肿大,肛门充血;胃肠内粘液增多,且无食物;肠壁充血,肠嵴有红色液体凝集;肝苍白色;重病个体有烂鳍现象。流行:该病原在吞噬细胞中存活复制,并随循环系统而进入其它器官,对幼鱼及仔鱼危害最甚。防治:目前无有效药物进行治疗,以预防为主。
5、淋巴囊肿病:病原:淋巴囊肿病毒(TLCV),正二十面体,200至250纳米,具囊膜,双DNA病毒。症状:感染色体游泳缓慢,体色发黑,贫血;眼球突出,有烂鳍现象。内脏器官制片镜检,可见肝、肾、心中有大量肥大细胞,解剖鱼体,肝脏褪色,肾脾肿大,围心腔充血、出血。流行:夏秋高温季节,0至1龄鱼易患此病。但发病率低,一般不引起大量死亡。防治:保持良好水质,加强饲养管理。治疗时可采用投喂抗生素药饵,每千克饲料中用药50至70毫克,连喂7至10天。
6、虹彩病毒病:病原:虹彩病毒,正二十面体,直径240纳米,具囊膜,DNA病毒。症状:运动明显减少,沉入水底昏睡,对环境不敏感;患病个体厌食或根本不摄食,肠道空乏,有大量淡黄色粘液;部分重病个体的鳃小瓣粘和,鳃丝板结,窒息而死。流行:感染各期鱼体,对20至100克鱼类尤为严重。防治:预防为主,保持池水清洁,加强饵料营养,增强鱼体抵抗力。治疗时方法同淋巴囊肿病。
7、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原:弹状病毒等引起的综合感染。症状:鳍发红,肛门淤血,腹部肿大。肌肉及内脏器官不同程度的出血,鳃丝苍白,肝脾组织固缩、坏死。流行:高温季节易暴发,引起鱼体的大量死亡。防治:减少放养密度,加强水质管理,对患病鱼体及时进行隔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