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养殖
斑节对虾病害防治技术
时间:2009-11-20 11:57:56来源:作者:唐萌萌
  斑节对虾的病害应以防为主,防重于治,这就需要平时多观察虾的活动和摄饵情形,以便出现病情能及时处理,尽量减少损失。一般来说,健康的斑节对虾双须比虾体长,游泳足明净,肠胃较饱满,尾扇张开,遇光下遁;而食欲不振,仰头附壁,长须断损,肠胃空虚等,是发病的征兆。

  常见虾病

  1、尾棘萎缩病常发生在无节幼体期,患病时刚毛、尾棘弯曲和短缩、以致污物缠身,幼体下沉,严重时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致病原因是由于水质污浊引起。

  防治方法:换新鲜的海水,保持水质清新。

  2、气泡病多发生在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阶段,一般出现在午后气温高的时候,发病时在幼体胸部或腹部的消化管道内,出现球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气泡,少者1个,多则3-5个。由于出现气泡,幼体比重相对变小,造成平衡失调而漂浮水面,久则死亡。致病原因是水中微细气泡被幼体纳入胃肠所致。

  防治方法:加入新鲜的海水或换水,并加大充气量。

  3、肝脏白浊病是由病毒原发感染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于糠虾期幼体及初期仔虾,发病的幼体、仔虾常浮于水面打转,行动迟缓,肝脏显白浊色,不透明,重者肠道也变白浊,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使用二氟苯乙烯酸钠防治。

  4、弧菌病是由弧菌侵入血液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病。多见于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生病的幼体活动力明显下降,趋光性弱,腹部弓起,体色发白,在显微镜下可见到体内有大量的能活动的细菌。受感染的幼体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投入制霉菌素、磺胺类药有效。

  5、红鳃病鳃部长期缺氧或体弱、抵抗力差时,若鳃部组织受损,容易受细菌的二次感染,使鳃变红,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鳃部有树枝状的红色素,病症越重,颜色越变深,病虾活力较差,但仍能正常摄饵。

  防治方法:用抗生素如土霉素等拌料投喂,可防止细菌的继续感染,阻止病势蔓延。

  6、烂鳃症养殖池底部烂泥巴或残饵腐败大量堆积而形成还原层,使鳃部附着大量杂质,鳃组织受堵塞、损伤、变色,全面性或局部性显现变黑症状。

  防治方法:注意水质管理,每天换水,连续一周;若池底老化,可使用池底改良剂如生石灰、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等;若是真菌性感染,可使用甲基蓝8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