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肉羊生产的现状及前景
我国肉羊饲养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羊肉生产体系尚未建立,长期以来主要利淘汰的老弱病残羊和去势公羊生产羊肉,经营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自60年代起,虽然我国相继从国外引入德国肉用美利奴、林肯羊、罗姆尼羊、萨福克羊、夏洛来羊、无角陶赛特羊等品种,在牧区和农区均开展了一些经济杂交试验,出筛选女同志像无角陶赛特羊与山东小尾山羊、萨福克羊与蒙古羊等较好的杂交组合,但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面很小。近年来,随着对羊肉生产尤其是羔羊肉生产优势的认识,肉羊生产技术成果的不断积累,我国肉羊生产显示了方兴未艾的新局面,各级政府加大了资金和科技投入,注重肉羊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良种化为基础的技术推广,促进了肉羊业的飞速发展。肉羊生产得以重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能充分利用人所不能用的天然资源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养殖业一直存在着与人争粮的问题。而羊是草食家畜,能大量利用农作物秸秆及草地资源,并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羊产品。因此,发展养羊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2、投资规模灵活,经营风险小
肉羊生产规模可视投资者的资金状况及环境条件灵活确定,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元均可实施。同时,羊肉市场价格一直比较稳定,利润较高,加之羊的抗逆性强,烈性病发生率低,疫病损失小,技术要求在饲养规模中等时不难掌握。因此,肉羊生产近年来受到许多投资者的青睐。
3、羊肉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羊肉已成为我国广大城乡居民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羊肉总产量不断增加,但在肉类总产量中仅占4%左右,人均占有量为1.91千克,国内市场仍有很大潜力。从国际市场上看,据预测,羊肉在国际肉类贸易中的份额将会不断增长,近东和北非国家的进口需求量在本世纪末将达到150吨;欧洲和大洋洲国家因肉牛生产的主体发展,其国内羊肉产量是在此间会有所下降。
三、肉羊快速育肥生产的发展趋势
肉羊生产的实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量多质优的羊肉。羊肉的数量和质量通常用胴体重和胴体品质来表示。研究表明,胴体重主要取决于宰前活重即育肥末重,而胴体品质则取决于胴体肌肉的数量、颜色及优质肉块的比例,胴体脂肪的数量及分布,以及肌肉的嫩度和多汁性。一般来说,较高的宰前体重能获得较大的胴体重和净肉量。但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长,胴体品质下降,如脂肪过厚、膻味增加、肉质粗韧等;同时,当体重达到一定限度时,生产成本出随之提高,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因此,科学的肉羊生产必须确定适宜的出栏体重和育肥时间,在实际生产上通称适时宰杀。实践证明,肉羊适时宰杀的时间受遗传、环境和营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我国羊种特性、饲草饲料状况及消费习惯等基础条件,笔者认为,选择中等膘的羔羊和淘汰母羊,经过50天育肥,在体重达到22千克和35千克以上时屠宰,是切实可行的。与国外肉羊饲养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肉羊生产从以下三个方面弥补差距:
1、提高肉羊生产良种化程度
短期内应以我国现有的绵、山羊品种资源为基础,引进国外优秀肉羊品种,开展广泛的经济杂交,其关键点是筛选和确定适于不同区域的最佳杂交组合,并逐步建立相应的杂交繁育体系。从长远观点看,应培育专门化肉羊新品种(系)。根据我国原有养羊生产体系的区域性特点,北方牧区应培育肉毛兼用品种,达到肉好毛优、适应性强的育肥目标,而农区应培育肉用多胎品种,以满足平原、山区和丘陵等生态条件下对肉羊生产的需要。
2、提高肉羊生产的技术含量
近期内,庆根据各地养羊生产现状,让育肥技术先行,形成实用的、操作性强的肉羊生产配套技术,加大推广力度。远期目标是以新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例如繁殖控制技术、集约化育肥、饲料配制、疾病综合防疫体系及肉羊产品深加工等,并不断融入到肉羊生产的技术环节中去。
3、抓好肉羊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区域优势,有选择地建立适应地域特点的多种模式的肉羊示范基地,是我国肉羊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养羊生产格局,应考虑在北方牧区,建立以肉用绵羊为主的肉羊示范基地;在半农半牧区,建立以肉用绵羊和肉用山羊兼顾的肉羊示范基地;在农区,应建立以肉用山羊为主的肉羊示范基地。在基地建设中,应坚持合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注重产业化链条的衔接与延伸,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等原则,以保证肉羊饲养业的可持续发展。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