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内的一种以红细胞压积降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白细胞增多、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人兽共患病。1928年Schilling首次报道了鼠的附红细胞体(E.coccoides)。我国晋希民于1981年最先报道兔附红细胞体病,随后相继在山羊、牛、猪、马、绵羊、鼠、犬、蓝狐、鸡等多种动物和人类的血液中也发现了附红细胞体。
1 病原体
1.1 分类
关于附红细胞体的分类问题,国内外尚有争议,以往认为是一种原虫,由其所引起的疾病曾以“类边虫病”描述过。后来多数学者认为属于原核生物,根据其超微结构和代谢特点均与立克次氏体相似,故认为属于立克次氏体目。目前国际上按1984年版《伯杰细菌鉴定手册》进行分类,将其列为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ies)、无浆体科(Anoplasmataceac)、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但查红波等最新报道称,近几年对猪附红细胞体病原的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猪附红细胞体不应属于立克次氏体,宜将猪附红细胞体列入柔膜体纲支原体属,并且认为应将猪附红细胞体改名为猪嗜血性支原体或猪支原体。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附红细胞体有14种。其中,猪附红细胞体(E.suis)和绵羊附红细胞体(E.ovis)致病力较强,温氏附红细胞体(E.wenyoni)致病力较弱。因此,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及各种属附红细胞体的致病性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1.2 形态结构
附红细胞体的大小为0.3~1.3 μm×0.5~2.6μm,不同动物的附红细胞体大小不尽相同,猪的为0.5~2.0μm,最大达2.5μm;绵羊的为0.5~1.0μm的球菌状;山羊的直径为0.2~0.5μm。鸡的点状附红细胞体大小为0.2~0.9μm。附红细胞体为多形态生物体,多数为环形、球形、卵圆形、月牙形,也有呈逗点形和短杆状形等。游离于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作摇摆、扭转、翻滚等运动。但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时则看不到运动,当红细胞附有多量附红细胞体时有时能看到红细胞的轻微晃动。一个红细胞上可能附有1~15个附红细胞体,以6~7个最多,大多位于红细胞边缘,被寄生的红细胞变形为齿轮状、星芒状或不规则形状。由于折光关系,附红细胞体在镜下发亮。苯胺色素易于着染,革兰氏染色阴性,姬氏染色呈紫红色,瑞氏染色为蓝色。电镜下显示多形态、无细胞壁,由单层限制性膜裹着,无核或其他细胞器。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上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它不能在细菌培养基及无细胞培养基上培养。
1.3 生物学特性
附红细胞体的运动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镜下将0.1%稀盐酸加入新鲜血滴中使红细胞破坏,可见其活动力仍不减弱。但当加入0.1%碘液后可使其停止运动,这一特性具有鉴别作用。附红细胞体对于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0.5%石炭酸于37℃经3 h可将其杀死,一般常用浓度的消毒药在几分钟内即可使其死亡。在4℃条件下用柠檬酸钠或柠檬酸葡糖(ACD)抗凝的无菌血液中可保存15~30天,仍有感染力。但据我们观察,采集后1~2天内红细胞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剧增,但两周后红细胞上的附红细胞体数有所减少。附红细胞体对低温抵抗力强,可在加入15%甘油的血液中,-30℃能保持80天的感染力,冻干后可存活2天。
2 流行病学
2.1 分布 该病目前已在南非、美国、俄罗斯、法国、荷兰、南斯拉夫、印度、伊朗、巴基斯坦、日本、朝鲜、中国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它的分布包括了世界各大洲,似乎与气温带无关。在中国,继江苏省首先发现本病后,浙江、上海、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江苏等20多个省市相继发生了本病,有的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在世界上首先报道了大批人群中存在附红细胞体感染者。
2.2 传播途径
附红细胞体自然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报道较多的有媒介昆虫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消化道传播和接触性传播等。从该病多发生于温暖的季节,尤其是吸血性昆虫大量繁殖滋生的夏秋两季与病原特性来看,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趋向于吸血昆虫可能起传播作用。由于腹腔内和静脉注射含附红细胞体血液,可以发生感染,故有人提出消毒不严的注射器和外科手术器械也可能是造成机械性传播的途径之一。有学者提出,耐过附红细胞体病的患畜可长期携带病原体,成为向健康动物传播的感染源。在人工感染羊的病例中发现,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增多之前,在骨髓内已经迅猛增殖,因此推测骨髓是附红细胞体的增殖部位。
2.3 易感动物
附红细胞体的易感动物很多。包括很多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类动物和反刍兽等。已见报道的有鼠、羊、牛、绵羊、山羊、马、骡、驴、黑尾鹿、骆驼、猫、兔、犬、蓝狐、北极狐、鸡等。通常每种附红细胞体都有相对特异性宿主。一般情况下不同年龄和品种的易感动物均可感染,但幼龄动物,新引进品种以及体弱动物发病较多。目前,牧区人群及献血人群的感染情况调查表明,人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比例正在增加。由此可见该病原体对人类的危害性及有关公共卫生方面等问题,已急待深入研究。
3 临床症状
各种动物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贫血、黄疸、出汗、易疲劳、嗜睡、腹泻、繁殖力下降、肝脾和不同部位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实验室检验可出现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降低,血浆白蛋白、β蛋白、γ蛋白均下降,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上升等变化。
各种感染动物的潜伏期各不相同,牛9~40天, 绵羊4~15天,猪为2~8天。
多数家畜呈隐性感染,当受到应激因素而导致抵抗力下降时(如长途运输、饥饿、调群、去势、切脾等)则呈现急性经过而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且经常继发和并发其他感染,使病情加重,甚至短期内死亡。在临床上多见患猪继发感染猪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链球菌病等。附红细胞体是否影响感染动物的免疫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免疫失败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该病另一明显特征就是感染动物经治愈后,经过一定时间血液中再次出现数量不等的附红细胞体。不同时期其红细胞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各异。
4 病理变化
4.1 解剖学变化
患畜腹下及四肢内侧多有紫红色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胀;急性死亡病畜的血液稀薄,不易凝固;黏膜和浆膜黄染,皮下脂肪轻度黄染;腹水增多,肝、脾肿大、质软,有的有针尖大小的黄色点状坏死;胆囊膨大,胆汁浓稠;心肌坏死,心外膜上有小出血点,心包积液,心冠脂肪轻度黄染;肺间质水肿,肾脏混浊肿胀、质地脆,皮髓界限不清;骨髓液和脑脊液增多。
4.2 组织学变化
心肌纤维染色不均匀,肌原纤维断裂,呈粉红色颗粒状;肝细胞肿胀,胞浆呈空网状结构,部分肝细胞溶解坏死,肝细胞索排列紊乱,中央静脉扩张、水肿,肝窦扩张瘀血,肝小叶间胆管扩张,肝小叶边缘间质中有少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小叶中央区肝细胞病变严重,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脾小体中央动脉扩张、充血,滤泡纤维增生,滤泡消失;红髓内大部分细胞破裂,在红髓内有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肺间质水肿,肺泡壁因血管充血扩张及淋巴细胞浸润而增厚,肺泡腔内有少量纤维素性浆液渗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部分上皮细胞水泡变性,肾小管间质血管内可见有溶解的红细胞,肾小球囊腔变窄,有红细胞核纤维素渗出;脑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周围间隙增宽,有浆液性及纤维素性渗出,脑软膜充血、出血,有白细胞浸润,少部分脑神经细胞浆溶解,细胞核浓缩;肠绒毛上皮细胞肿胀,水泡变性,绒毛小血管内红细胞溶解。
5 诊断
家畜附红细胞体病多见于温暖季节,临床上以贫血、黄疸、高热和红细胞压积降低等为主要特点。血液涂片镜检发现病原体后即可诊断,当感染率低时,可用浓集法处理后,供涂片检查,此法检出率高。为了更确切诊断,采用血清学试验可作为定性依据。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5.1 补体结合试验 Splitter(1958)率先用于诊断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发病后第3天,患畜血清即呈阳性反应,保持2~3周,然后逐渐转为阴性。但本病慢性带菌者常呈阴性反应。
5.2 荧光抗体试验 花松等(1970)率先用于诊断牛附红细胞体病。抗体感染后第4日出现,并随着感染率上升,在第28日达到高峰。该法也曾被用于猪、羊附红细胞体病诊断,效果较好。
5.3 间接血凝试验 Smith等(1975)研究成功,并将滴度>1∶40定为阳性。此法灵敏度较高,能检出补体结合反应转阴后的耐过猪。
5.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986年Lang等用去掉红细胞的绵羊附红细胞体抗原对羊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认为此法比间接血凝试验的敏感性高8倍。据Hsu F S等(1992)报道,对ELISA检测猪附红细胞体与间接血凝试验(IHA)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结果间差异极其显着,表明ELISA比IHA更为敏感。
此外也有分子生物学诊断,如1993年Gwaltneys.M.等人报道了用PCR检测猪附红细胞体病。同年,Oberstr R D等报道了用PCRDNA杂交技术检测实验感染和自然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结果显示PCR方法是进行该病诊断和研究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关于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Smith等1990年首次利用感染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培养的方法培养了猪附红细胞体,并测出猪附红细胞体能够分解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产生丙酮酸。N Nonaka等于1996年对不同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筛选,但两者都没有进行传代培养。在我国,张守发等首次进行了牛附红细胞体的传代培养,认为以RPMI1640为基础培养基,添加40%的犊牛血清,在普通恒温箱(37℃)可进行传代培养。体外培养的成功为进一步开展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筛选有效药物、制备诊断抗原及研制疫苗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6 防治
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国内外报道不尽相同。很多资料表明,本病的药物治疗治愈率很低,总的疗效均不满意。目前,国内外治疗该病疗效较好、报道较多的药物是血虫净(贝尼尔)、咪唑苯脲、华蟾蜍素、四环素、新胂凡纳明(九一四)、黄色素(锥黄素)、氯苯胍等。在这些药物中,国内外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血虫净、四环素和九一四疗效确实,应为首选药物。
我们经过对附红细胞体体外药物杀灭试验和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试验认为,贝尼尔与华蟾蜍素联合应用对附红细胞体体外杀灭效果最好;对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效果最佳。
我国学者华修国也采用了中药青蒿素、蒿甲醚、大蒜素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所以开发中草药资源,将为这种感染率极高的人畜共患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本病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治理。扑灭媒介蜱、疥螨、虱和吸血昆虫以及杜绝这些昆虫和动物接触是十分重要,但具体实施时有一定困难。该病常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诱发和伴随其他疾病,故应加强日常卫生管理。预防性用药也是防治本病的一个重要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尽管附红细胞体及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鉴于此,今后将成为一个热点课题。应搞清其生活史、确定其致病性、提取特异性抗原、研制疫苗、探索综合防制措施,特别是分子免疫学的研究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