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养殖
这样养牛岂能不赚钱?
时间:2009-12-10 13:35:58来源:作者:大山
 
在最近召开的河南省焦作市奶源基地建设动员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超峰说:“建立奶源基地,其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产业,拉长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农业结构调整必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对我市广大农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蒙牛”入驻我市后,我市加快了奶源基地建设步伐。对于建立奶源基地,大家普遍认为是件大好事,但好事如何办好?最近,副市长赵建军带领县市区主管农业的副县市区长、畜牧局长以及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赴内蒙古自治区,对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奶源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该奶源基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市发展养牛业有着多方面的启示。一、建立奶源基地是一项富民、富财政的好路子
   “蒙牛”总部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1999年以前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自从“蒙牛”入驻该县盛乐经济园区后,这个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该县存栏奶牛10万头,比1999年增加近9万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25元,比1998年增加400元;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比1998年增加1.2亿元。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1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明星县”。

   巧什营村是个贫困村,原来村里只存栏奶牛40多头,经过三年发展,现在该村存栏奶牛560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500多元增加到目前的2200多元。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市农民人均收入中有340元来自奶牛业,平均每头奶牛可为饲养户带来纯收入2500元,全市养奶牛户户均收入5000多元。农民说:“家养一头牛,吃喝不用愁;家养两头牛,不把银行求;家养三头牛,盖起小洋楼;家养五头牛,富得直流油……”

   “蒙牛”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地农民朋友说,是“黑白花”叫我们改变了“老式种田法”。赛罕区碾格图村自从养起“黑白花”奶牛后,农民们就放弃了单靠种粮食为生的传统生存方式,开始了退耕种草、养牛卖奶的产业化生产,全村近5000亩耕地全部退耕还草,养了2000多头奶牛,向“蒙牛”等乳品企业日供鲜牛奶20余吨。据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市地区每养一头奶牛就增加3亩牧草,为每户农民年增加3000~5000元的纯收入。去年全市农村增加牧草种植面积18万亩,给农民带来纯收入3亿元,“造”牛粪近10万吨,形成了一个牛多粪多草多的良性生态环境和多方受益的农牧业发展新格局。二、建立奶源基地必须合理规划、规模饲养

   “蒙牛”建立奶源基地的实践证明,统一建立养牛小区和奶站是建设好奶源基地的有效途径。养牛小区规模一般在200~500头,模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单纯的养牛小区,也有前院住人、后院养牛的规模养牛小区。盛乐蒙牛饲养小区就是一个单纯的养牛小区。该小区由“蒙牛”投资建设,小区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有16栋牛舍和一个奶站,实行封闭圈养,大户养牛50多头,中户养牛30多头。一栋牛舍20间,每间售价8000元,饲养户可以按间购买。锡林郭勒盟牧民王树花养有37头奶牛,便在小区购买了13间牛舍。她说,过去天然放养,卖奶不方便,一年收入不了几个钱。现在,奶站就建在自己身边,挤奶非常方便,价格也稳定,“蒙牛”在银行给饲养户建有账户,售奶款是一月一清,一年下来收入8万多元。在“蒙牛”奶业繁育中心,记者看到另外一种饲养模式——专业户集中饲养模式。一户占地3亩多,前边是小楼,供饲养户住,后边是牛舍和奶牛活动场地。3亩地,加上楼房和牛舍一般售价14万元。养牛小区由政府投资建设,专业户购买。目前,该繁育中心已发展专业饲养户28家,存栏奶牛2800多头,平均每户养有奶牛100多头。

   养牛小区之所以要有规模,主要是为了方便建立奶站。一个奶站一般需要投资30万元左右,养牛小区规模过小,奶站无利可图;过大,奶站无法满足养牛户的挤奶要求。盛乐镇一位负责同志说,2001年,该镇建设了第一个奶站,但由于进站奶牛少,每天收奶仅有100多公斤,连维持日常开支都不够,更别说有利可图了。后来,建设奶站就围绕养牛小区建,小区养牛数量达不到200头不建,超过500头的养牛小区可考虑建第二个小区。总之,建设奶站不能盲目,要站在建设奶站户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蒙牛”的500多个奶站都是通过“蒙牛”的组织动员由民间资本投资完成的。记者在和林格尔县盛乐镇上土城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群众养有奶牛200多头,建有一个奶站。该站每天收购鲜奶3吨,按照蒙牛的规定,奶站每收购一公斤鲜奶,“蒙牛”给予0.15元的管理费。这样,奶站一天管理费是450元,一年就是14万元。而大一点的奶站收益更高。赛汗区格尔图村400多户农民养奶牛1000多头,该村建有2个奶站,每个奶站每天收购六七吨鲜奶。一个奶站一年下来,管理费收入30万元。碾格图村全村280户农民养奶牛2000多头,该村农民建有4个奶站,每天收购鲜奶30多吨,4个奶站一年收入就是120多万元。三、建立奶源基地有关部门必须通力配合、相互支持

   在奶源基地建设上,“蒙牛”是费了一番力气的。为确保饲养户有足够的草料喂牛,“蒙牛”在和林格尔县建起了一个上千亩大的人工草场建设示范区。一亩地“蒙牛”向牧民补助200~400元,并以一吨干草600元的价格负责回收。由于措施得力,和林格尔县退耕还草的进度明显加快,不仅使当地生态明显改善,而且也解除了养牛户没有饲草喂牛的后顾之忧。在帮助农户向银行贷款上,农户每购一头奶牛,“蒙牛”帮助担保贷款6000元。据统计,为了扶持贫困户发展奶牛,从2000年到2002年,“蒙牛”累计为农户担保发放贷款2.2亿元。不少贫困户通过养奶牛,在经济上获得了很好的效益。仅2002年,“蒙牛”就向奶农发放奶款5.2亿元。农户建设奶站,挤奶器所需资金仅需向“蒙牛”付30%的资金,其他资金可在以后管理费中扣除。

   尽管在建设奶源基地上“蒙牛”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蒙牛”想把建设奶源基地这台戏唱好也不容易。

   按目前的市场行情,购买1头产奶牛约需1.5万元,加上牛舍、挤奶站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资金从哪里来?靠政府的包办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靠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来解决。“蒙牛”奶源基地建设的经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充分发挥金融部门信贷支持作用。据工行呼和浩特市分行负责同志介绍,从2000年年初开始,农户每购买一头奶牛该分行给予贷款6000元,累计投放资金2亿多元。当地信用合作社也对奶牛饲养户发放了不少小额贷款,一般在3000~6000元之间,贷款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利息一年一清。二是大力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呼和浩特市不少干部和工人有资金,却没有技术、没有场地,他们通过与饲养户签订饲养协议,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干部或工人购买奶牛委托有经验的饲养户饲养,饲养户每年向主家上缴5000元,多余收入和牛犊归饲养户所有。这一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没有资金无法养牛、干部有钱不会养牛的矛盾,干部高兴,农民满意。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也格外重要。呼和浩特市在这方面的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组建奶牛协会,通过协会把饲养户组织起来,特别是把那些经验丰富、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大场大户、老场老户或经纪人吸收到协会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对外联系广、购销渠道多、行情把握准的优势,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好购牛问题;二是本着自愿互助、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奶牛风险基金。饲养户每饲养一头奶牛,缴200~400元风险金,损失一头奶牛,可从基金中得到4000~8000元的补偿。

来源: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 
 
在最近召开的河南省焦作市奶源基地建设动员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超峰说:“建立奶源基地,其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产业,拉长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农业结构调整必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对我市广大农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蒙牛”入驻我市后,我市加快了奶源基地建设步伐。对于建立奶源基地,大家普遍认为是件大好事,但好事如何办好?最近,副市长赵建军带领县市区主管农业的副县市区长、畜牧局长以及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赴内蒙古自治区,对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奶源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该奶源基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市发展养牛业有着多方面的启示。一、建立奶源基地是一项富民、富财政的好路子
   “蒙牛”总部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1999年以前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自从“蒙牛”入驻该县盛乐经济园区后,这个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该县存栏奶牛10万头,比1999年增加近9万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25元,比1998年增加400元;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比1998年增加1.2亿元。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1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明星县”。

   巧什营村是个贫困村,原来村里只存栏奶牛40多头,经过三年发展,现在该村存栏奶牛560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500多元增加到目前的2200多元。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市农民人均收入中有340元来自奶牛业,平均每头奶牛可为饲养户带来纯收入2500元,全市养奶牛户户均收入5000多元。农民说:“家养一头牛,吃喝不用愁;家养两头牛,不把银行求;家养三头牛,盖起小洋楼;家养五头牛,富得直流油……”

   “蒙牛”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地农民朋友说,是“黑白花”叫我们改变了“老式种田法”。赛罕区碾格图村自从养起“黑白花”奶牛后,农民们就放弃了单靠种粮食为生的传统生存方式,开始了退耕种草、养牛卖奶的产业化生产,全村近5000亩耕地全部退耕还草,养了2000多头奶牛,向“蒙牛”等乳品企业日供鲜牛奶20余吨。据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市地区每养一头奶牛就增加3亩牧草,为每户农民年增加3000~5000元的纯收入。去年全市农村增加牧草种植面积18万亩,给农民带来纯收入3亿元,“造”牛粪近10万吨,形成了一个牛多粪多草多的良性生态环境和多方受益的农牧业发展新格局。二、建立奶源基地必须合理规划、规模饲养

   “蒙牛”建立奶源基地的实践证明,统一建立养牛小区和奶站是建设好奶源基地的有效途径。养牛小区规模一般在200~500头,模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单纯的养牛小区,也有前院住人、后院养牛的规模养牛小区。盛乐蒙牛饲养小区就是一个单纯的养牛小区。该小区由“蒙牛”投资建设,小区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有16栋牛舍和一个奶站,实行封闭圈养,大户养牛50多头,中户养牛30多头。一栋牛舍20间,每间售价8000元,饲养户可以按间购买。锡林郭勒盟牧民王树花养有37头奶牛,便在小区购买了13间牛舍。她说,过去天然放养,卖奶不方便,一年收入不了几个钱。现在,奶站就建在自己身边,挤奶非常方便,价格也稳定,“蒙牛”在银行给饲养户建有账户,售奶款是一月一清,一年下来收入8万多元。在“蒙牛”奶业繁育中心,记者看到另外一种饲养模式——专业户集中饲养模式。一户占地3亩多,前边是小楼,供饲养户住,后边是牛舍和奶牛活动场地。3亩地,加上楼房和牛舍一般售价14万元。养牛小区由政府投资建设,专业户购买。目前,该繁育中心已发展专业饲养户28家,存栏奶牛2800多头,平均每户养有奶牛100多头。

   养牛小区之所以要有规模,主要是为了方便建立奶站。一个奶站一般需要投资30万元左右,养牛小区规模过小,奶站无利可图;过大,奶站无法满足养牛户的挤奶要求。盛乐镇一位负责同志说,2001年,该镇建设了第一个奶站,但由于进站奶牛少,每天收奶仅有100多公斤,连维持日常开支都不够,更别说有利可图了。后来,建设奶站就围绕养牛小区建,小区养牛数量达不到200头不建,超过500头的养牛小区可考虑建第二个小区。总之,建设奶站不能盲目,要站在建设奶站户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蒙牛”的500多个奶站都是通过“蒙牛”的组织动员由民间资本投资完成的。记者在和林格尔县盛乐镇上土城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群众养有奶牛200多头,建有一个奶站。该站每天收购鲜奶3吨,按照蒙牛的规定,奶站每收购一公斤鲜奶,“蒙牛”给予0.15元的管理费。这样,奶站一天管理费是450元,一年就是14万元。而大一点的奶站收益更高。赛汗区格尔图村400多户农民养奶牛1000多头,该村建有2个奶站,每个奶站每天收购六七吨鲜奶。一个奶站一年下来,管理费收入30万元。碾格图村全村280户农民养奶牛2000多头,该村农民建有4个奶站,每天收购鲜奶30多吨,4个奶站一年收入就是120多万元。三、建立奶源基地有关部门必须通力配合、相互支持

   在奶源基地建设上,“蒙牛”是费了一番力气的。为确保饲养户有足够的草料喂牛,“蒙牛”在和林格尔县建起了一个上千亩大的人工草场建设示范区。一亩地“蒙牛”向牧民补助200~400元,并以一吨干草600元的价格负责回收。由于措施得力,和林格尔县退耕还草的进度明显加快,不仅使当地生态明显改善,而且也解除了养牛户没有饲草喂牛的后顾之忧。在帮助农户向银行贷款上,农户每购一头奶牛,“蒙牛”帮助担保贷款6000元。据统计,为了扶持贫困户发展奶牛,从2000年到2002年,“蒙牛”累计为农户担保发放贷款2.2亿元。不少贫困户通过养奶牛,在经济上获得了很好的效益。仅2002年,“蒙牛”就向奶农发放奶款5.2亿元。农户建设奶站,挤奶器所需资金仅需向“蒙牛”付30%的资金,其他资金可在以后管理费中扣除。

   尽管在建设奶源基地上“蒙牛”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蒙牛”想把建设奶源基地这台戏唱好也不容易。

   按目前的市场行情,购买1头产奶牛约需1.5万元,加上牛舍、挤奶站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资金从哪里来?靠政府的包办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靠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来解决。“蒙牛”奶源基地建设的经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充分发挥金融部门信贷支持作用。据工行呼和浩特市分行负责同志介绍,从2000年年初开始,农户每购买一头奶牛该分行给予贷款6000元,累计投放资金2亿多元。当地信用合作社也对奶牛饲养户发放了不少小额贷款,一般在3000~6000元之间,贷款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利息一年一清。二是大力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呼和浩特市不少干部和工人有资金,却没有技术、没有场地,他们通过与饲养户签订饲养协议,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干部或工人购买奶牛委托有经验的饲养户饲养,饲养户每年向主家上缴5000元,多余收入和牛犊归饲养户所有。这一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没有资金无法养牛、干部有钱不会养牛的矛盾,干部高兴,农民满意。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也格外重要。呼和浩特市在这方面的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组建奶牛协会,通过协会把饲养户组织起来,特别是把那些经验丰富、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大场大户、老场老户或经纪人吸收到协会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对外联系广、购销渠道多、行情把握准的优势,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好购牛问题;二是本着自愿互助、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奶牛风险基金。饲养户每饲养一头奶牛,缴200~400元风险金,损失一头奶牛,可从基金中得到4000~8000元的补偿。

来源: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