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供销网
rss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农资知识 -> 养殖
羔羊梭菌性痢疾病诊治
时间:2010-03-04 14:17:16来源:作者:大山
 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某养羊户饲养的10多只羔羊陆续发病,特征为:精神委顿,粪便带血。病羔虚弱,卧地不起,常于1~2天内死亡。个别羔羊表现为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病羔呈现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口流白沫,呼吸急促,最终昏迷不愿吃奶,不久即下痢,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颜色黄绿、黄白甚至灰。体温降至正常体温以下,常于数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内死亡。

  2、病理变化

  第四胃内积凝乳块或灰绿、紫色的液体,粘膜充血、出血小肠(尤其回肠)粘膜充血、发红、溃疡、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淤血、水肿。肝肿大、有出血斑。肾肿大、有出血点。脾肿大、出血、紫黑色。肺水肿,呈鲜红色。

  3、实验室诊断

  3.1病料采集

  形态学检查:生前采集粪便,死后采集肝脏、脾脏以及小肠内容物等作为病料。病料及培养物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两端钝圆、短粗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呈单个或成双排列,具有荚膜,少数能形成芽胞。 

  3.2培养特性: 将初步分离的魏氏梭菌分别接种于胃酶厌氧肉肝汤中,37℃培养6h,培养液混浊,产生大量气泡,24h后出现沉淀,上部液体透明,肝片呈红色。将胃酶厌氧肉肝汤培养物再种于葡萄糖血清琼脂平板、卵黄琼脂平板、绵羊脱纤维血琼脂平板,置37℃厌氧培养6~48h。结果葡萄糖血清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光滑、隆起、直径2~4mm、边缘不整、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菌落;卵黄琼脂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有乳浊反应,周围呈粉色,不出现透明环;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整齐、表面光滑、隆起,呈乳白色,有双层溶血环。

  综此,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痢变化、实验室诊断为羔梭羊菌性病疾 
                     
  4、治疗

  (1)服土霉素0.2~0.3克或再加等量胃蛋白酶,水调灌服,每天2次。
  (2)用磺胺脒0.5克、鞣酸蛋白0.2克、次硝酸铋0.2克、碳酸氢钠0.2克,水调灌服,每天3次。也可先灌服含0.5%福尔马林的6%硫酸镁溶液30~60毫升,6~8小时后再灌服1%高锰酸钾溶液10~20毫升。也可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各20万单位。

  治疗的同时加强理。

  采取上述措施后1-2日,羔羊死亡率明显下降,3-4天停止死亡,羊群精神状态和菜食逐渐恢复。 
                     
  5、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孕羊体质、适当运动,产羔季节注意保暖,防止羔羊受冻;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产前产后或接羔过程要注意清洁卫生。加强圈舍环境卫生消毒。每年产前定期做免疫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也可接种羔羊痢疾灭活疫苗,怀孕母羊分娩前20~30皮下注射2毫升,再于分娩前10~20日第二次注苗3毫升,第二次接种后10日产生免疫力,经初乳可使羔羊获得被动免疫力。对于发病的,对病羔要做到及早治疗,仔细护理。羔羊出生后12小时,可灌服土霉素0.15~0.20克,每日1次,连服3日,有一定预防效果;也可用微生态制剂(如促苗生、乳酶生等)按说明服用。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如强心补液、解痛镇静、调理胃肠功能保持电解质平衡等。

  6、体会

  本病的病原体主要是B型魏氏梭菌,有时C、D型魏氏梭菌也可参与致病。本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羔羊,尤以2~5日龄羔羊发病较多。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感染。当母羊羊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加之天气骤变,寒冷袭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均时,容易诱发该病。根据本病流行特点,广大养羊户应贯彻“防重于治”的方法加强饲养管理,更好的防止本病的发生。

<--ZJEG_RSS.content.end--><--<$[信息内容]>end-->
关闭】【顶部
>>最新信息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情:
内  容:

图片欣赏
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