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本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该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紫外线及日光下有耐受力,从病鸡舍内清除的粪便、饲料、饮水等,经过50天仍保持感染力。二、流行特点:本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不同地区,发病高峰期不同,总体来看,以5—9月份发病率普遍较高,通常以3—7周龄为发病高峰。据有关资料介绍,雏鸡最早见于5日龄前后发病。三、临床症状:1、潜伏期较短,发病较急,呈严重病态,表现为伏地闭眼昏睡,饮食完全废绝,羽毛蓬松,颈肩部羽毛逆立。2、排白色水样稀粪(个别鸡可能带血,原因是法氏囊出血经一短管流入泄殖腔所致)。3、由于不饮水而频频排出白色水样稀粪,表现出脱水症状。4、带有不明显的头颈震颤现象,即伏地昏睡中轻微发抖。5、发病前大群采食量急剧增加,随后减少。以上五点为典型的症状,鸡群抵抗力及病毒毒力的不同,所表现出的症状轻重程度也不尽相同。四、剖检变化:1、法氏囊自发病后开始肿胀,一般在第四天肿至最大,约为原来的1—2倍,囊外覆盖一层淡黄色透明的胶冻样物质,纵行条纹较为明显,剪开后可见水肿、充血或出血,并蓄有奶油样渗出物。部分病例法氏囊大量出血,外观呈紫黑色,囊内充满血凝块。2、腿部、胸部肌肉呈条纹状出血,出血程度轻重不一,多数为腿肌出血,胸肌出血病例较少。3、肝脏呈现土黄色,腿肌、胸肌、法氏囊出血愈严重,肝脏颜色越浅。4、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斑点,连成带状。5、肾肿,部分病死鸡表现为花斑肾。以上病变中前两条具有特征性,为现场诊断的主要依据。五、治疗:方案:肽能300—500只鸡/瓶,集中1.5—2小时饮水,连用两天。金芪颗粒+毒感康集中 3—4小时饮水,夜间肾必舒自由饮水连用三天。其他病毒性疾病混感时加入肽康1000只/瓶。应用上述药物同时要同时加投抗菌药,以避免继发大肠杆菌。六、发病原因:1、机体体质较差:IBD的发生与鸡的体况密切相关,当鸡体IBD抗体处于IBDV保护线时,不免疫鸡只保持原抗体,免疫则由于疫苗的中和及接种应激反应,抗体降低,环境中的IBDV就乘机入侵而爆发此病。2、养鸡环境的严重污染:IBD病毒非常稳定,对环境的变化耐受性较强,一般消毒药物不易将其杀死。因此,一旦养鸡场受到IBD强毒污染,病毒可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于养鸡环境中,这些病毒除可以中和部分母源抗体外,还可以在雏鸡接种疫苗尚未产生免疫力前侵入鸡体,使之发病。在生产中,在首免或二免后发生此病,常与此有关。3、母源抗体的影响:雏鸡鸡群的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何时进行免疫的重要因素。在使用同一疫苗的前提下,母源抗体水平低时可以在日龄较小时成功进行疫苗接种;母源抗体水平高时早期免疫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推迟免疫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另外,雏鸡母源抗体水平差异性大小是直接影响雏鸡免疫接种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雏鸡母源抗体越均匀,即差异性越小,免疫效果越好,反之效果越差。4、操作失误:如配制疫苗的水中含消毒剂成份,用铁制容器盛疫苗或水中含金属离子过高,饮水前停水时间不够或饮水槽不够,致使鸡不能喝够足量的疫苗;配制好的疫苗水受到阳光直射或饮水时间延长等等因素都会降低活毒的数量,而影响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5、饮水免疫较滴口免疫的鸡群多发:有些养殖户为了减轻劳动量,习惯采用饮水免疫方法进行免疫,由于受母源抗体的影响,结果使得免疫鸡群产生抗体水平低且不均匀,造成发病。七、预防本病的预防主要是利用疫苗进行免疫,当前发病的鸡群也都在免疫,为什么用同样的疫苗同样免疫,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其关键就在于是否免疫成功,而免疫的成败取决于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自身条件是否同时都达标。所谓外部环境条件,如疫苗、免疫前后药物的使用、水质情况、盛疫苗的容器等等。现阶段关键的因素则在于机体自身的内部条件,譬如机体本身的母源抗体水平及健康状态等。假如机体处于免疫抑制时,免疫根本就达不到提高抗体水平的效果,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造成发病(上述第1、2、3条)。方案:1、免疫前后使用“肽能”。“肽能”是目前所应用的新型兽药——转移因子多肽口服液。转移因子能够有效的提高抵抗力,消除免疫抑制,大大增加机体对免疫时产生抗体的能力。与此同时,瑞普专利产品“胞肽”,在抗病毒的同时丝毫不影响免疫,能够有效的防止免疫时,由于疫苗的中和及接种应激反应,抗体降低,环境中的IBDV乘机入侵而发病的状况,填补免疫空白。2、疾病高发期内,应用金芪颗粒进行预防,产品中的胞肽、灵菌素及黄芪多糖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3、平时使用“倍安”对鸡舍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消毒,产品中的苯扎溴铵、氯化双烷基二甲基铵和戊二醛,在常温低浓度下对各种病原微生物都具有强大杀灭作用,可有效降低养殖环境中野毒的存活数量,创造好的养殖环境。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 |
|